以色列恐遭歐洲足協禁賽 FIFA態度成關鍵
▲FIFA主席因凡提諾(Gianni Infantino)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圖/路透)
記者胡冠辰/綜合報導
歐洲足球協會聯盟(UEFA)正推動針對其會員協會以色列進行表決,以因應加薩戰爭引發的國際爭議;兩名熟悉提案的消息人士近日向美聯社透露,UEFA執行委員會20名成員中,多數預期將支持暫停以色列隊伍參加國際賽事的決定。
國際賽事恐遭全面封殺
若表決通過,以色列的國家隊與俱樂部將無法參加包括明年世界盃在內的國際比賽,以色列男子國家隊原訂於兩週後展開世足資格賽,客場出戰挪威與義大利。
然而,國際足總(FIFA)是否支持排除以色列仍存在變數;熟知內情者指出,FIFA主席因凡提諾(Gianni Infantino)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之間的密切關係,可能影響決策,川普政府在爭取世界盃主辦權及爲球員、官員與數十萬名球迷辦理簽證方面給予關鍵支持,被視爲FIFA在美、加、墨順利辦賽的重要因素。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強調:「我們將致力於阻止任何試圖將以色列隊逐出世界盃的努力。」
FIFA理事會預定下週在蘇黎世召開會議,37名理事中有8名來自UEFA;FIFA近日拒絕置評,據悉,因凡提諾目前駐紐約川普大樓的FIFA衛星辦公室,並出席聯合國大會相關活動。
????????????????????????????????: UEFA will hold an emergency voting to decide whether to ban Israel from all its competitions due to the War in Gaza, as per AP.This would disqualify the National Team from the World Cup qualifiers and Maccabi Tel Aviv from the Europa League. pic.twitter.com/UbrRlXWH6q
外界壓力與抗議升高
隨着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導致人道災難,國際間要求將其逐出體育賽事的聲浪日益高漲;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ánchez)上週公開表示,以色列應如同俄羅斯般被禁賽,俄羅斯在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即遭邊緣化。
UEFA主席切費林(Aleksander Čeferin)上月展現強硬立場,當時在義大利烏迪內舉行的超級盃比賽前,巴黎聖日耳曼與托特納姆球隊前的場地上,出現「停止殺害兒童」與「停止殺害平民」的標語橫幅。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委託的調查委員會上週更指控,以色列在加薩犯下種族滅絕罪。
UEFA’ s hypocrisy yesterday:“Stop killing children & civilians “UEFA fined Celtic FC €29,000 for this act of solidarity with Palestine ???????? by its fans.Ban Israel from international football!! pic.twitter.com/6ztyyKBcPI
以色列的幕後運作
以色列體育與文化部長佐哈爾(Miki Zohar)、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與足協主席祖阿雷斯(Moshe Zuares)正「幕後積極行動」,試圖阻止UEFA的驅逐行動;佐哈爾辦公室強調:「當下正確的作法是與專業人士負責任地行事,而不是發表聲明,所有參與各方都以此方式行事,我們稍後將再行說明。」
2022年UEFA對俄羅斯的禁令,是因多個成員國拒絕與俄羅斯比賽所推動;但迄今,尚無任何歐洲國家隊或俱樂部拒絕與以色列對戰,儘管挪威與義大利的足協領袖近周表達憂慮。
挪威足協更承諾,10月11日在奧斯陸舉行的比賽門票收益,將捐贈予「無國界醫生」用於加薩的人道工作。
義大利的格拉維納(Gabriele Gravina)與挪威的克拉弗內斯(Lise Klaveness)皆爲UEFA執委會成員,可能參與表決;以色列足協主席祖阿雷斯同樣在該小組內,而巴黎聖日耳曼主席、同時也是卡達政府成員阿勒赫萊菲(Nasser Al-Khelaïfi)也在其中。
以色列於9月9日在卡達首都多哈對哈瑪斯領導人發動空襲,激怒了卡達;卡達作爲美國重要盟友,亦是整場戰爭的關鍵調停者。
球迷抗議與場邊聲浪
今年5月歐冠決賽,巴黎聖日耳曼球迷在看臺展示「停止在加薩的種族滅絕」的橫幅,儘管UEFA有禁止政治訊息進入球場的規定,卻未展開任何紀律程序。
本週三晚間,以色列俱樂部特拉維夫馬卡比(Maccabi Tel Aviv)在希臘塞薩洛尼基參加歐洲聯賽對戰PAOK,場外爆發親巴勒斯坦抗議,場內也出現「停止種族滅絕」的橫幅。
▲以色列恐遭歐洲足協禁賽 FIFA態度成關鍵。(圖/路透,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