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物化生,學習自然捲

我上高一那年,天真地以爲,選科是一道“你喜歡就好”的送分題。

後來才明白,那不是送分題,是“送命題”。

人生頭一次意識到,原來“物化生”不是選出來的,是篩出來的;不是你去上,而是你夠格才能留下來。

用王小波的話說,我當時覺得生活像豬圈,現在發現豬圈纔是真正的天堂。起碼豬不用做實驗,不用算力學公式,不用被元素週期表按在地上摩擦。

所以,比起選文科那幫悠哉悠哉的“地政人”,我們這些“物化生選手”,就像進入了《飢餓遊戲》的訓練營,不出意外地,一邊掉髮一邊掉隊。

用我媽的話說:“你選物理化學生物,是要上天還是造火箭?”

我沒說話。

因爲我知道,不是我要上天,是壓力把我一巴掌扇飛了。

第一、思維密度,纔是決定命運的砝碼

高中選科以後,課程的難度並不是隨機提升的。它像一把篩子,一層一層篩出“你到底行不行”。

在初中,數學就開始下黑手;到了高一,物理補一刀;高一下學期,化學補最後一刀,生物在一旁舉着DNA模型補刀。

很多人誤以爲高中難,是因爲課多、作業多、知識點複雜。其實真正讓人崩潰的,不是信息量,是思維密度。

有些題你看一眼能明白邏輯,有些題你看五眼只想找老師求救。文科靠背,理科靠腦。思維密度這個東西,不講道理,也不講人情。

腦子夠快就是天選,腦子不夠就成了天坑。

就像玩吃雞,有人一上來98K一槍一個,有人還在舔包就被毒圈收了。

我高中同桌,初中數學全校第一,高中物理一上來就天天被函數摁在實驗臺上摩擦,他說最屈辱的一次是,他做了三個小時大題,老師批完後只給他一句評語:

“你這個速度,適合寫小說。”

我有個朋友,數學從小天賦異稟,曾在小學把雞兔同籠做成三元一次方程,高一選物理化生,幻想自己未來能當科學家。

一個月後,他看着電學圖題,情緒開始波動。他說他夢見自己變成一粒電子,在導線裡兜兜轉轉三小時,最後還因爲串聯被老師扣了兩分。

更離譜的是,有次做實驗燒杯打翻,他用的不是NaCl,是眼淚。

期末考完抱着物理卷子坐在操場上,一邊哭一邊念:“這不是高考題,這就是命案現場。”

最後高三改選了地理政,考完高考跟我說:“以前我以爲天賦是浪漫的,現在我覺得天賦只是生死線。”

我弟弟上高一,選了物化生,因爲他說“我喜歡生物”。

我當時就笑了,像他這種“爲愛發電”的人,最後都成了跳閘的電閘。

果然沒半年,他跟我說:“我真的很喜歡生物,但生物不喜歡我。背了七遍DNA複製過程,一到考試就腦幹斷連。”

我看了他卷子,他在PCR步驟裡寫了‘三溫暖療法’,我差點沒把命交代在地上。他說他看見老師打了個冷顫,然後就再也沒敢提愛好這兩個字。

從此以後,只要提起物化生三個字,他整個人就像甲烷一樣開始劇烈反應,最後只能選擇穩定分子——地理。

第二、老師不是故意的,是被平均水平架上去的

一個很真實的悖論:理科學霸越多,老師越沒空照顧學渣。

你覺得難,不是你不聰明,而是旁邊的人太變態。

物化生本來就是優中選優,那些自帶競賽基因的天選打工人,全都擠在一個教室裡,老師講題速度像開倍速,練習難度直接起飛。

聽不懂的同學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閉眼信仰,要麼閉門思過。

老師也不是不想講慢點,是背後有一羣早已學完大學物理的神仙同學在催進度。

你在爲平拋運動焦頭爛額,隔壁同學已經把量子力學寫進作文。他不算犯規,是你選手卡太低。

記得有次,物理老師上課寫公式寫到一半,突然停下來問我們:“你們都聽懂了嗎?”

全班鴉雀無聲,空氣凝固三秒鐘,第一排的競賽生點了點頭,老師滿意地繼續寫。

我和後排的哥們對視一眼,嘴裡只有兩個字:救命。

最離譜的是,競賽生還會在課後說:“今天講得太淺了,沒意思。”你說他有沒有心?肯定沒有。他只有IQ。

化學老師說:“化學是門很有趣的學科,實驗現象一定要親眼看到。”

結果我們做個實驗從燒杯、試劑、蒸餾瓶一路配齊,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後老師一句:“時間關係,現象我們以後再說。”

唯一的收穫,是我同桌在實驗中不小心吸入了硝酸蒸氣,從此嗓子多了個共鳴腔,唱《演員》都帶混響。

那次以後我們給他取了個外號:化學費玉清。

第三、知識難不可怕,可怕的是難到無法出分

很多人說:“難題多沒關係,大家都一樣。”

這話聽起來公平,其實是坑。因爲難不是重點,能不能出分纔是關鍵。

文科就算你不全懂,蒙對幾個還能救命;理科不是,你公式寫錯一個字母,得分就是零。

物理題你寫了十行過程,如果第一步錯了,那就祝你下輩子好運。

傳統家長和老師的思維,永遠是“題做得不夠多”,“時間花得不夠狠”。彷彿刷題就是人類進化的唯一解法,智商靠鋼筆練,分數靠眼淚熬。

可問題是,有些人一天刷10小時題,分數掉得比頭髮還快;有些人看了三頁筆記,就能精確命中考點。

這就叫策略,不是勤奮換來的,是觀察、判斷、總結、調整的產物。

物化生難沒錯,但更難的是——別人已經卷起來了,而你還在原地跑。

這時候,什麼纔是真正的高段位操作?

不是一味硬剛,而是懂得根據自己狀態,搞出一套“定製型打法”。

方法一:別盯着整本書,要抓“能提分”的80分區間

學科不是一道圍牆,而是一片草地。有些草你可以拔,有些拔了也白拔。比如物理力學,你學再多,如果不懂分模塊突破,只會每次都死在斜面和彈簧上。

方法二:題刷得多不如“錯題摳得狠”

很多人一天做十套卷子,表面風光,實則智商提款。你錯在哪?爲什麼錯?錯的類型反覆出現嗎?有沒有套路?如果你不去分析,只是不斷“試錯”,那你永遠在原地打轉。

方法三:把實驗題“拍成電視劇”

化學和生物的實驗題,常讓人頭大。不是因爲難,而是太抽象。一堆試劑,一堆操作,一堆未知變量,讓你瞬間精神分裂。

我有個辦法分享給你:把實驗當劇本寫。每一個步驟配臺詞,每一種現象配劇情反轉。比如:

“加入NaOH,一名可疑沉澱緩緩出現,顏色奶白,可能是ZnOH₂嫌棄你不洗手。” “加熱至80℃,神秘氣體釋放,你聞到的是CO₂的憤怒。”

這麼做看起來像瘋子,但能救命。因爲你記住的不是知識點,而是帶情緒的記憶。

比起背十遍“沉澱溶解條件”,不如記住“AlOH₃像個矜持小公主,酸鹼兩邊都撩它,它才鬆口答應。”

這不是背書,是演戲。而且你是主角。

最後的一點碎碎念:

沒人告訴你物化生會這麼難,也沒人提醒你“選科=選命”。

但你要記住,學習不是打怪升級,更像打撲克牌。有些人起手就是A,有些人只能湊順子。你不能決定發到什麼牌,但你能決定怎麼玩。

遇到不會的,不必崩潰,告訴自己:這不是我傻,這是命題人發瘋。

看到身邊學神狂飆,不必自卑,告訴自己:我走的是穩定輸出流,不跟他拼爆發。

面對老師加速教學,不要死命追,找機會請教、找方法“降維吸收”,纔是真聰明。

所有現在覺得快瘋了的你,請記住一句話:

有些人選擇了物化生,是爲了改變命運;有些人被物化生改變了命運。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活成了一個不被標準答案定義的人。

而這個世界,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