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爲本 長出城市新未來
營盤溪綠廊的溪畔空間,保留城市中難得的自然荒野,讓原棲地生物得以存續。(都市發展局提供)(攝影/古佳立)
《桃園志》105期 城市超能力手冊(攝影/古佳立)
走在營盤溪綠廊,孩子的笑聲穿過風聲與鳥鳴,在城市縫隙中蔓延。在日常裡,城市的變化往往不過於張揚,不是突然拔地而起的地標,而是在一條溪畔重新打開、一塊閒置地被重新賦予角色,抑或街區動線的調整,從微小之處累積改變的能量。
城市作爲人們居住的羣聚空間,發展的每一步皆與在地需求息息相關。而桃市府都市發展局站在城市發展與優化市民生活空間的方向,慢慢改寫桃園原有的城市紋理,在看似不起眼的空間變形中,向可感、可走、可呼吸的城市邁進,爲城市帶來以人爲本的永續未來。
綠具人翻轉城市節奏 走向低碳生活
今(2025)年4月,位於蘆竹區的營盤溪綠廊正式完工啓用。作爲「綠具人示範計劃」的一環,營盤溪綠廊除了美化城市外,更重新定義了城市通勤與生活方式間的關係。
在過去,自行車道多被運用於週末的休閒遊憩,但隨着低碳城市理念的推行,桃市府都發局長江南志看見更長遠的可能。「我們觀察到營盤溪綠廊發展成通勤自行車道的潛力,因此在南崁溪與桃林鐵路兩條南北向自行車道的基礎上,引入東西向軸線,形成通勤的自行車路網。」串聯過去建置的自行車道系統,加上桃園捷運路網作爲基礎,營盤溪綠廊翻轉以往休閒遊憩的定位,升級成都會通勤的綠色廊道。
營盤溪側腹地狹小、路廊上違建佔用情形屢見不鮮,且既有溪畔的照明也不足。爲打造舒適、友善的溪畔環境,都發局多次進行跨機關溝通,從違建排除、電杆下地及河道清淤,逐步協調整合,成功地讓空間重生。江南志分享,「整理營盤溪路廊時,我們在周邊發現自有生態,因此重新調整角度,以低擾動設計手法進行規劃。」都發局保留自然荒野的生態原貌,提供野生動植物生長、喘息空間,並設計步行動線讓市民得以接近雜木林,作爲附近鄰里生態教育的場域。
都發局推動「綠具人示範計劃」,逐年分段實施相關整治工程計劃,今年9月也將完成桃林鐵路串聯自行車環島1-1號線(臺15線)。「我們想要將營盤溪綠廊整建的經驗保留,並在未來複制到桃園的其他地區。」以自然綠意鋪設人與城市間的橋樑,從閒置空間到綠色廊道,不僅是空間的轉變,更是價值的轉換。
整合設施地圖 轉化城市公共空間
桃園人口急遽成長,時常面臨公共設施在單一區域內性質重疊,或服務量能不足卻未發現的問題。江南志認爲,「公共設施資源有限,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且科學化的評估方式。」因此,都發局首創「全市設施地圖」概念,整合各機關掌管的公共設施,以全市空間發展的思維規劃,客觀分析設施供需情形與區位適宜性,並依此排定優先順序,進一步討論閒置空間及設施轉型。
以平鎮區爲例,人口數位居桃園第三且持續增長,而過去閒置多年的平鎮游泳池因建物老舊、泳池防水層破損等設施損壞嚴重,導致場館使用率偏低。經過設施地圖的分析與跨局處合作,未來規劃將平鎮游泳池改爲複合型社會住宅,並保留室內外運動設施,同時滿足地方對居住與運動休閒的雙重需求。
傳統市場承載了城市生活的集體記憶,但也面臨環境設施老化、衛生條件不佳等難題,而老舊市場的轉型同樣可透過設施地圖進行討論。「一座有活力的城市,還是需要有傳統市場,滿足採買也活絡情感。」因此都發局與經發局合作,共同思考如何結合在地對居住與購物的需求,在保留市場活力與地方生活的軌跡下,讓市場不僅是交易的空間,更是具備公共服務的複合式場域。
「設施地圖作爲決策工具,讓資源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江南志說道。
(全文請見第105期《桃園志》;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