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李誕還是太嫩,要向馬東偷師這些絕招
文/抽抽涼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李誕還是太嫩,要向馬東偷師這些絕招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開播了,官宣陣容時並沒太大興趣,因爲“明星光環”太弱,蹭點比較少,不利於吸引平臺流量。
那英也憑藉《脫口秀大會5》的表現,成爲更加降低期待值的存在,畢竟自身行爲搞笑和用心做喜劇還是有本質區別。
但博主劇荒期,很難不低頭。看完第一期,反而大大超出預期,陌生且沒有光環的選手,不耽誤認真看完每一個節目,並get到他們想要表達的情感和觀點。
第一期六個節目,可謂個個精彩,就算是沒有直接晉級的《再見》和《突圍》笑點也完勝某晚小品。
沒有名次去留上的爭議,沒有不同起跑線選手公平與否的爭辯,沒有環節設置上的衝突和矛盾,單從內容本身,喜劇大賽2就贏得了屬於自己的掌聲。
這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正在熱播的《脫口秀大會5》,畢竟脫5的靈魂人物李誕,也在喜劇大賽2中擔任要職,少了肩扛整個行業的包袱,李誕在喜劇大賽2裡,也輕鬆可愛了許多。
從《奇葩說》到脫口秀再到喜劇大賽,作爲娛樂圈內爲數不多的,面向素人開放閘門,讓人意識到除了顏值唱跳,才華好像也可以賺到錢的節目,它們之間一直有着似有若無的關聯。
雖然不同平臺,但導師選手之間的互通,也證明了節目性質的共通性,它們都是全新的類型探索,都考驗創作和表演,是語言和文字的藝術,要表達平凡人能共情的觀點,要用搞笑結構嚴肅,要諷刺也要治癒。
李誕自己也說,他是來米未大學學習的,在“老奸巨猾”的馬東面前,李誕果然還是嫩了許多。
從《奇葩說》到《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可以看出米未的進步,而更先面世的《脫口秀大會》似乎陷入了理想與現實的擰巴中,火了,也迷茫了。
脫口秀如今的困局,和奇葩說當年很像。模式觀衆熟了,開始變得挑剔,但老選手已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新選手一方面頂不上了,一方面敗給人情世故。
奇葩說當年的抱團和排外,遠比脫口秀大會更嚴重。
馬東也是精明,既然難以扭轉,不如重新開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本質上也是內容爲王,但內容更加溫和普世,受衆面更廣。
馬東和米未團隊,也確實通過問題收穫了很多經驗,並實現了蛻變升級。
首先第一點,就是不迷信原始吸引力,敢於從零開始培養人才。先期邀請名人加入,是一種捷徑。如果一個喜劇比賽,邀請了沈騰賈玲,那想必第一期就能引發全民熱議。
但如果這樣,我們就不會記得張弛蔣龍,磕皓史成雙,第一季自帶明星光環的金靖,事實證明效果並不好。
奇葩說、脫口秀一開始也是如此,一羣業內行家,用內容撐起了節目,然後吸引了各種“名人”來跨界,爲人情世故還要哄他們高興,除了個別如李雪琴這種天賦型選手,大部分“名人”不僅表現不行,還容易引起觀衆反彈,畢竟普通人真的受夠了被蘿蔔搶坑的氣。
第二點,就是無限制消耗老選手。奇葩說到後來,沒有老辯手看不下去,全是老選手又沒有新鮮感,又衍生出了拉幫結派,人際關係凌駕於實力之上。
脫口秀大會倒是沒這麼嚴重,但也可見對老選手的依賴,不只節目,觀衆也會產生戒斷反應。
所以喜劇大賽第二季的時候,看到幾乎沒有第一季的老面孔,簡直“悲喜交織”。要是能再看見張弛蔣龍,一定很令人觀衆開心,但第二季新人就很難出頭,他們就被置於了人爲天花板之下。
脫口秀現狀就是,節目和觀衆都離不開龐博楊笠呼蘭這些老人,幾乎半決賽之後,又是他們的天下。
第三,臺前幕後分開。從奇葩說到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米未本身的存在感逐漸降低,奇葩說時期也許是米未剛成立,節目就像是公司的招聘現場。
如今的笑果也是如此,觀衆甚至可以從選手歸屬判斷出比賽結果。
但這一點好像對資本來說有點爲難,畢竟格局也不好耽誤賺錢。
一個理想的成熟節目,還是要跳出“內部梗”,把自己運營成完善的平臺,不管你們誰來誰走,節目本身的品牌和影響力不變。
再有,娛樂可以,內容爲王不能丟。這季脫口秀大會爭議最多的,是大明星領笑員根本無法共情普通人的痛苦糾結,在需要輸出觀點的時候,一味沉默或者感動,把畫龍點睛變成了化身添足。
如果這個位置的人選好,很多看似敏感的內容都會引回正能量,也省得過度自我審查。
當然,不能因爲這些就抹殺脫口秀大會一路走來的成績,李誕做節目,本身就是比馬東做節目更難的挑戰。類型和新行業人才儲備,又讓脫口秀難上加難。
而對李誕來說最難的,馬東面對的是員工管理,他面對的是一起成長的兄弟摯友,所以馬東很容易重新開始,但李誕不能。
(本文插圖源自網絡及截圖,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