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冠軍相也“翻車”,《飯局往事》冒犯飯圈女孩

文/抽抽涼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冠軍相也“翻車”,《飯局往事》冒犯飯圈女孩

脫口秀大會第五季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的接連失約,讓我們在沒有笑聲的三年(不是)憋夠嗆,尤其是二喜第二賽段第一場非常精彩,胖達人2和老師好又調高了大家的期待值。

可惜,久違的復更彷彿兜頭潑下一盆冷水,更慘的是,我在他們停播這段時間去重溫了喜劇大賽第一季,那種落差你們懂的……

某某某和阿奇與阿成是第一輪比賽中高分晉級的前兩位,但這一場表現卻有些落差,創作有瓶頸可以理解,但二喜的瓶頸未免來的太早了一些。

阿奇與阿成的《財神來敲我家門》是一部不討人厭的作品,兩個選手的觀衆緣不錯,表演略浮誇但也算真誠,配角上場時有一點想要拼腦洞的意思,但問題是每一個點都沒有做到極致,形式略大於內容,但大家熱熱鬧鬧開個場也不算太壞。

就是,人家沒想往深了說,咱也不用非往深了評。這個簡單的作品,和演員們年輕乾淨的氣質,整體是搭調的。

某某某的《飯局往事》一開場,從置景就調高了期待值,很難不令人回想起《減肥幫往事》和《飯局競技》的精彩。

但這部作品的問題在於,它想往深了說,但又沒法透,既不會又不敢。

他選擇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議題“追星”。追星衍生出的飯圈問題,似乎正在變的人人得而誅之,罵兩句總是沒錯的,因爲這個問題的基本承擔主體,是最弱勢的一羣人——年輕女孩。

所以飯圈女孩們早被罵皮了,甚至她們自己也知道,有一些行爲是不正常的,所以合理的冒犯,飯圈女孩自己也跟着笑。前有大鎖孫天宇的《偶像服務生》,後有王勉孟川的脫口秀,這類綜藝的受衆和飯圈女孩重合度蠻高,但大家都笑得很開心啊。

問題就出在,冒犯和刻板印象是不同的,冒犯的目的在於揭發問題,刻板印象只能固化問題本身。

同理,諷刺問題的關鍵在於諷刺問題成因,而不是諷刺問題受害者。

我們看《偶像服務生》,可能每個偶像的粉絲都笑得很開心,並不會覺得被影射和針對,因爲大鎖和孫天宇表達的是問題的共性:在某些經紀公司的批量生產中,年輕的男孩女孩懷揣着不切實際的夢想,重複着無意義的練習,最終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更別提對社會的貢獻。

“大宇治水”在爆梗密集輸出的過程中,諷刺的是這個不合理的遊戲規則。

甚至孫天宇表演的“偶像“,也是這種規則下的受害者,到底是誰在把好好的孩子變成不會說人話,沒有自知之明的假人。

而所謂的飯圈女孩們,又承受了什麼,她們爲什麼對遠在天邊的偶像狂熱,有沒有可能是真實情感的壓抑,成年人沒有教會她們怎麼愛人,只會利用她們的情感,還瘋狂辱罵她們腦殘。

《飯局往事》裡,意圖通過三個黑幫大佬身份和追星幼稚行爲的對比,通過分遺產和看演唱會的強烈反差製造喜劇效果,但卻造成了邏輯割裂的負面效果,彷彿追星就是無理的,瘋狂的。

如果這是一種諷刺,又沒諷刺到底,爲什麼要爭超話第一,唯粉怎麼又爲了團隊聯手打榜,這些都是現象,點到爲止就是在固化飯圈“只有這點事”的刻板印象。

點到爲止也可以,那就放棄價值。最後可能是怕真的冒犯到偶像團體和粉絲,又美化了三個人的情懷,試圖教人回到“只是聽歌“的初心,可這種教育,哪有這麼簡單啊。

試想一下,如果《偶像服務生》的結尾,是孫天宇大徹大悟自己只是喜歡唱歌跳舞,並在飯店愉快地工作下去,把真誠的表演帶給顧客,那會有多可怕呀!!!

所以,《偶像服務生》沒這麼演,但反而讓我們反思,好像有很多所謂的偶像標準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是反人性的,而爲這樣批量生產的偶像過於瘋狂,自然也是不對的。總比大鎖大喊一句:“這就是你們喜歡的偶像嗎“更有力度。

細心網友發現,《飯局往事》和《媽媽的味道》編劇有同一位,確實它們本質也有相通之處:就是把有共鳴的情感,放到了沒有共鳴的環境裡,還要夾帶一些不巧妙的極易被識破的說教的私心。

這個作品,多虧了三個演員演得好,能唱能跳,人物特色鮮明。假設我們單把文本拿出來看,就會發現非常非常單薄,非常非常想念六獸……

(本文插圖源自網絡及截圖,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