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兩次” 長效預防藥物落地博鰲,加速終結HIV流行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季媛媛

自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報告以來,人類與艾滋病的抗爭已持續40餘年。至今,尚無根治艾滋病的藥物,艾滋病依然是一項重要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報告的艾滋病病例中,經性傳播的比例均在95%以上。2022年新報告病例中,經性傳播的比例高達97.6%,其中異性性傳播佔72.0%,男性同性性傳播佔25.6%。2024年第二季度新報告的病例中,異性性傳播佔73.2%,同性性傳播佔24.0%。男性同性性行爲人羣感染率高,異性傳播感染人數多、隱蔽性強、預防難度大,我國艾滋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談及目前我國艾滋病防控現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的張福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艾滋病至今仍是全球疾病領域的首要威脅,對全球公共衛生與社會安全構成了最爲嚴峻的挑戰。聯合國爲此專門設立了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這充分彰顯了該疾病的重要性。

“目前,不少公衆已知曉HIV的傳播途徑,包括性傳播、母嬰傳播和血液傳播。儘管如此,也有許多人仍認爲HIV離我們很遠。”張福傑教授表示,自1985年首例輸入病例至今,已有130多萬人正在接受藥物治療,還有大量陽性感染者尚未被發現。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報告,在過去十多年中,診斷爲HIV陽性並發展爲艾滋病的比例已超過30%。與此同時,不少人對暴露前預防(PrEP,Pre-Exposure Prophylaxis)的效果關注不足,公衆在知曉暴露前預防、真正理解其必要性和效果,以及掌握相關技術操作,仍存在較大差距。

近日,一年僅需給藥兩次的HIV暴露前預防藥物Lenacapavir(來那帕韋)正式落地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實現了與全球幾乎“零時差”的同步可及,爲終結HIV流行按下加速鍵。

《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規劃(2024—2030年)》指出,當前HIV防治工作要堅持預防爲主、防治結合,而暴露前預防(PrEP)已被證明可以降低高危人羣感染HIV的風險,是HIV綜合干預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眼下,關注暴露前預防已成爲重要方向。

PrEP普及面臨挑戰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IDS),是由人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CD4+T淋巴細胞減少爲特徵的進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疾病後期可繼發各種機會性感染、惡性腫瘤和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

一直以來,HIV預防對我國HIV防治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不僅可以顯著降低感染HIV的風險,保護個人健康和生命安全,還能有效減少HIV新發感染和傳播,從而降低艾滋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推動防治工作進一步發展。

當前,HIV仍是全球及中國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挑戰。HIV會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一旦感染,目前尚無治癒辦法。若未及時接受規範的抗病毒治療,最終可能發展爲AIDS。隨着我國綜合防控策略的不斷優化,HIV防控已取得顯著成績。長期以來,防控策略從以“行爲干預”爲主,演進到“行爲+藥物”結合,暴露前預防作爲重要的藥物預防手段,已成爲全球主流的綜合預防措施之一。

暴露前預防,簡言之,是對未感染HIV的人在發生易感染HIV行爲之前服用特定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以預防HIV感染的方法,爲高風險人羣提供了一道“防護牆”。張福傑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就像在人體內提前設防,一旦出現HIV暴露,藥物能直接攔截和控制病毒,阻止感染。”

當下,臨牀所探討的暴露前預防屬於廣義概念,涵蓋行爲學、安全套使用等方面,並聚焦於生物學預防,即藉助藥物開展預防工作。目前HIV疫苗研發道路依然漫長,暴露前預防仍是現階段不可替代的防控支柱。作爲降低高風險人羣HIV新發感染的有效手段,暴露前預防被《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24年版)》列爲重要干預策略之一。《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規劃(2024-2030年)》也明確“預防爲主、防治結合”的總方針,提出降低新發感染、減少相關死亡、維持低流行水平的目標。

然而現實中,由於每日服藥模式難以長期堅持,很多人用過但最終放棄,甚至知道但從未使用,這也讓PrEP的普及面臨挑戰。張福傑教授指出:“最爲常見的藥物是2012年美國推薦使用的口服藥物Truvada(舒發泰®),其成分爲TDF加FTC,需每日服用一次。對於HIV陰性的健康人羣而言,每日服藥存在依從性和漏服問題,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全球範圍內的指南均指出,在一個國家、地區或特定人羣中,存在HIV發病率或流行率的相關問題。”

藥物市場突破點何在?

根據行業機構數據,近年來,我國抗HIV治療藥物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2013年的7.9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20.2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爲20.7%。預計至2023年,我國的HIV病毒治療藥物市場將達49.6億元,2019年至2023年預計年均複合增長率爲18.6%,顯示出HIV病毒治療藥物市場的巨大潛力。

目前,所有用於治療艾滋病的藥物都是針對這些關鍵環節設計的,包括阻斷融合過程中的R5受體。在病毒複製的各個階段,如逆轉錄、轉錄和整合,逆轉錄酶抑制劑、轉錄酶抑制劑、整合酶抑制劑和蛋白酶抑制劑等藥物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目前國際主流的抗HIV病毒治療藥物研發主要掌握在吉利德、葛蘭素史克(GSK)、強生三家跨國藥企手中。與發達國家市場相比,目前國內抗HIV病毒治療藥物較爲稀缺,相關主流藥物主要爲仿製國外上市已久、作用機制相對老舊的品種。主要以前沿生物的艾博衛泰、艾迪藥業ACC007和ACC008、天津扶素生物的德西夫韋肽、鄭州大學和河南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塞拉維諾爲主。

不過,儘管目前抗HIV市場有多家企業佈局,藥物種類繁多,但公認的有效預防藥物較爲有限。公開信息顯示,Lenacapavir每年僅需給藥兩次,藥物會在體內緩釋維持高效的抗病毒濃度,形成長達半年以上的保護屏障。

張福傑教授形象地比喻道,這是因爲Lenacapavir能夠直接與HIV衣殼蛋白質亞基結合,它像精準的“病毒拆彈專家”,阻斷了病毒複製的關鍵步驟,如阻止病毒組裝和釋放,從而實現預防HIV感染。我們以前的藥物更多像是“守在門口”,而Lenacapavir則是“門、走廊和客廳”都安排了哨兵。此外,作爲創新的衣殼抑制劑,Lenacapavir與其他現有藥物不存在已知的交叉耐藥性,這意味着在面對現有的一些耐藥病毒株時,Lenacapavir同樣有效。

“我們需要釐清一個關鍵概念,Lenacapavir是HIV長效預防藥物,而非預防性疫苗。”張福傑教授表示,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問世,長效預防藥物不會像疫苗那樣激發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而是通過在人體內提前“放置”能夠長時間維持特定濃度的藥物,從而在之後的保護期內,阻止病毒入侵,預防疾病。

近日,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載的PURPOSE 1與PURPOSE 2兩項全球三期臨牀研究,覆蓋了不同性別與風險人羣,研究結論一致顯示,在“一年兩針”方案下,超過99.9%的受試者HIV檢測持續陰性,展現出其卓越的有效性。

可以肯定的是,高危人羣如果能正確使用暴露前預防,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風險,進而實現最有效的保護,也能在公共衛生層面對HIV傳播的遏制起到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