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賺2500億,它潛伏我國34年,被誤認爲是國貨,實際是洋貨!

短短一年功夫就狂攬2500億,賺的是盆滿鉢滿。

還被譽爲國貨之光,推上了億萬中國人的餐桌。

它就是廚房裡隨處可見的金龍魚。

可誰能想到,這樣的“國貨品牌”,竟然是外來貨。

暗渡陳倉34年,將無數中國人騙得團團轉,甘心掏出血汗錢。

金龍魚的背後隱藏着什麼秘密?它又是怎樣當上國貨之光的呢?

1

近年來,國貨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傾向選擇購買國產品牌。

然而,我們買的真的是國貨嗎?

春節已經過去,家家戶戶招待親朋好友免不了購買糖果瓜子之類的。

想必很多人的家裡,還有剩下來的糖果。

其中我們購買最多的糖果牌子之一,就是徐福記。

聽着名字是不是就是國貨,還是個老牌子。

曾經的徐福記確實是國貨,原本是臺灣的街頭小販,擴大規模成爲佔據國內糖果份額第一的大公司。

然而2012年,徐福記被爆出許多產品質量問題。

最終將自己大部分的股份賣給了瑞士的雀巢公司。

也就是說,從2012起,徐福記已經成爲“洋貨”了。

還有網上經常提到的烏蘇啤酒。

它是新疆出產的啤酒,靠着獨特的風味和高度數成爲很多年輕人青睞的啤酒品牌。

但是,烏蘇啤酒早在2015年就被嘉士伯集團收購,成爲了不折不扣的外國牌子。

用新疆特產的名號,一年就拿下35億的收入。

還有我們經常吃的辣椒醬,想起的大多是老乾媽。

可是有個牌子竟然比老乾媽的銷售額高出6倍。

它就是“味好美”,這個牌子和包裝看起來就是國產的。

但其實這個牌子是美國的。

它比老乾媽還要早,在上個世紀末就佔據國內大部分市場。

短短三十年,就在中國打下了半壁江山。

年收益達到可怕的377億,真可謂是悶聲發大財的代表。

衛生用品裡的中華牙膏,舒膚佳,佳潔士等等耳熟能詳的牌子都是國外品牌下的產品。

還有零食店裡都有的上好佳薯片,它也不是國貨,而是菲律賓的公司。

就連我們小時候用的大寶,海飛絲等等都是美國寶潔的牌子。

在國內“潛伏”的外國牌子實在太多了,很多人都以爲的國貨,實際上有個“洋貨心”。

但要論讓我們“受害”最深的,爲國外賺錢最多的,還得是金龍魚。

2

說起金龍魚的成功,就不得不提起它背後的掌舵人,郭鶴年。

那麼他是怎麼將來自新加坡的金龍魚,在中國當上國貨之光的呢?

他出生在馬來西亞的華裔家庭,父親來自福建,做生意。

家裡誕生了六個男孩,郭鶴年是最小的。

父親的經商事業辦得風生水起,他也受到影響,對商業產生很大興趣。

二十來歲就創辦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糖廠。

這個糖廠在郭鶴年的商業運轉下,很快佔據了亞洲大部分的市場。

緊接着父親的糧油公司也交給他來打理。

靠着父親積攢下來的家底,他迅速擴張,直接從馬來西亞到了新加坡。

但是這樣的市場還不夠大,郭鶴年將目光看向了中國。

他相信中國的市場極爲廣闊。

他的公司產業延伸到了大豆壓榨廠,開始生產食用油,公司起名爲益海嘉裡。

郭鶴年先是在香港發展產業,一步步引進其他的項目。

好不容易等到香港迴歸,他立刻前往內地投資糧油產業。

而國內那時還大多是用油壺打油,油大多都是二級油。

跟金龍魚的品質相差很大。

再加上當時國內正在改革開放,結束了糧油統銷政策。

可以說跟郭鶴年的合作是水到渠成。

能進來,不意味發展起來了。

爲了將產品發展出去,他頗費心思,就連名字金龍魚都大有講究。

金,代表着財富,龍更不用說,中國傳統祥瑞,就連魚也很是吉祥,年夜飯哪家都有年年有餘這道菜。

金龍魚聽起來就是中國產的,很有福氣的名字。

除了名字外,包裝也不能隨便。

外觀設計了很多中國元素,連顏色也是採取金色和紅色。

這樣的外觀,誰會不喜歡呢?

除了產品外觀設計外,金龍魚還在很多方面下功夫。

3

一年狂賺2500億,佔據中國油類份額的絕大部分江山。

金龍魚的成功,也並非是一帆風順。

回到1996年,金龍魚爲了打開市場,特意在央視上投放廣告。

除了廣告外,它還經常跟企業合作,許多年終獎就是金龍魚的產品。

又看到很多人不習慣大包裝,經常用油壺進行分裝後。

金龍魚又趕緊推出小瓶裝的油。

這種包裝極大的方便了百姓,也不用再對油進行分裝。

不僅如此,它又開始生產各種能滿足各種地域要求的食用油。

時代的變化,中國人對油的要求越來越高,更關注健康。

它又開始研發第二代植物調和油。

一經上市,銷量極爲火爆,直接突破百萬噸。

在食用油的行業發展壯大後,它又將目光看向了其他產業。

推出麪粉、大米等產品,糧油產業發展得更爲完善。

但就是靠着金龍魚這個牌子,益海嘉裡一年就拿到2500億的收入。

金龍魚在中國市場深耕34年,已經成爲很多中國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東西。

但是金龍魚的運氣,也不可能一直好下去。

2024年的一場造假案,讓金龍魚被無數網友批判。

打假人王海將金龍魚的造假內幕徹徹底底地揭露出來。

他發現金龍魚所謂的五常大米,根本不是黑龍江五常地區產的大米。

而是“中科發5號”冒充的。

要知道五常大米要比中科發5號的價格高出一半。

此事迅速的在網上發酵起來,監管局也迅速成立專案組,進行追查。

結果爆出造假案的第三天,金龍魚的五常大米便迅速下架。

對於爲何下架的問題,金龍魚至今沒有迴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的油罐車運輸亂象問題再次將金龍魚送上風口浪尖。

曝光後,金龍魚的股價再創新低,陷入低谷。

最後希望佔據中國大部分油類市場的金龍魚能夠嚴控產品質量。

質量好,纔是發展下去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