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成交不到250戶?大安老公寓「掛少又惜售」 網曝殘酷真相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記者鄺鬱庭攝)

記者鄺鬱庭/綜合報導

有網友看到地圖網站上的實價登錄統計,發現臺北市大安區的老公寓,每年成交量竟不到250戶,反而華廈和社區大樓的交易量都比老公寓高,讓他驚訝不已,「不是老公寓最多人住,理論上應該最多人賣嗎?」於是發文討論資料的解讀方式與真實性,意外引來許多內行留言揭露原因。

原PO在PTT的home-sale板表示,自己觀察大安區過去八年的實價登錄,驚訝發現交易量由高到低分別是社區大樓、華廈、公寓,「本來以爲公寓存量最多,交易應該也最多才對,結果完全相反」。他更好奇數據背後的真相,「這種數據該如何解讀?資料的正確性如何辨識?」

網友們紛紛分析原因,「存量多不等於流量多」、「好的老公寓有出租價值、持有成本低,誰會賣」、「這種物件正常屋主都不會脫手」,還有提到,「大安很多是繼承來的,根本不缺錢幹嘛賣?」、「老屋主都是早年買的,房貸都繳完了」。也有指出,許多成交根本不透過公開市場,「關係人交易居多」、「很多是親戚朋友私下處理,才導致登錄筆數低。」

更有人直言實價登錄不完整,「揭露比例不到65%,根本一堆蓋牌」、「光近一年交易跟登錄就差了600筆」、「至少有300戶公寓交易被蓋牌了」。另一派網友則分享觀察,「丟出來賣的多是四五樓,還是窄巷、不太可能都更的物件」、「不想賣的屋主,很多還巴着等都更」。整體看來,老公寓惜售現象和統計盲點交織,才讓成交數字意外「看起來這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