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林高手進駐校園! 臺南「藝師藝有」計劃打造傳統與創新美學火花

▲臺南中山國中舞蹈班學生,展現武舞合一的文化魅力。(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臺南市114學年度「藝師藝有」計劃再度擴充新局,中山國中、崇明國中與復興國小分別將傳統武術、布袋戲與忠義拳融入藝才班課程,由專業藝師親授,引導學生從傳統中創造嶄新展演形式,展現臺南藝術教育深厚底蘊與創新實力。

市長黃偉哲指出,臺南作爲藝術文化之都,藝才教育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市府積極透過「藝師藝有」計劃邀請在地藝師進入校園教學,深化學子在地文化認同,也將多元跨域的課綱精神落實於教學現場,「傳統藝術與當代教育的交融,就是最有生命力的創新。」

教育局長鄭新輝補充,目前全市已有24所設有藝才班,涵蓋美術、音樂與舞蹈三大領域,各校結合藝師計劃發展出風格獨具的教學方案,不僅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更展現傳統文化的再生力與當代表達方式。

中山國中舞蹈班今年邀請該校第一屆校友、現任少林長拳門副總教練楊靜媚回母校授課,指導學生學習「五路查拳」。課程內容除拳法伎倆訓練,更加入長袍手袖、武術諺語與攻防意識,幫助學生掌握肢體運用與內涵,將於2026年1月及5月辦理成果展演,邀請市民共享武術與舞蹈結合的獨特表演。

崇明國中國樂班則延續第7年參與計劃,邀請在地掌中劇藝師蘇俊穎團長,指導學生從戲偶製作、操偶、口白訓練到音樂伴奏等完整布袋戲技藝,將於2026年5月推出原創劇作《神樂三聖:田都元帥與金雞玉犬》,融合傳統戲劇與當代劇場形式,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文化轉譯能力。

復興國小舞蹈班與武術藝師唐正倫、唐琞騏合作,連續三年將「忠義拳」納入六年級舞蹈課程,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胯腰發勁,結合肢體動作展現忠義精神,並預計於學年度聯合舞展中公開演出,持續發展舞武合一的教學特色。

教育局表示,藝師藝有計劃是落實美感教育、跨域素養與文化紮根的重要實踐,未來將持續鼓勵各校參與,深化藝術教育與社區連結,也讓更多市民看見臺南藝術教育的活力與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