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ESG-從氣候到健康 醫療體系ESG大革命

圖/freepik

氣候變遷加速了全球健康風險的升高,世界衛生組織將其視爲21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從熱浪頻發、傳染病傳播到極端氣候導致的環境災害,公共衛生體系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醫療體系本身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根據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報告,全球醫療體系碳足跡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 4.4%,凸顯了醫療機構在氣候議題中的雙重角色: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於2020年發佈《Delivering a Net Zero National Health Service》藍圖,設定2040年達成營運淨零碳排,並於2045年涵蓋供應鏈及間接排放。美國凱撒醫療集團(Kaiser Permanente)同年成爲全球首家達成營運碳中和的大型醫療體系,積極投入再生能源並推動氣候正向計劃,成爲醫療業ESG推動的標竿。

隨着政府宣佈2050年淨零碳排政策,衛福部積極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綠色醫院」與「智慧醫療」三大主軸。截至2024年,全臺已有65家醫院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其中,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率先成立ESG行動辦公室,推動碳排監測平臺與智慧能源管理系統,2023 年碳排放量較2020年減少17.8%,並通過ISO 14064與ISO 14067國際認證,成爲區域醫院綠色轉型的示範。

從智慧醫療專家的觀點來看,醫院推動ESG時會面臨獨特且複雜的挑戰。三部分需特別關注,包括:1、環境挑戰:醫院需全年無休運作,高耗能且產生大量醫療廢棄物與一次性耗材,節能與維持醫療品質常陷入兩難。2、社會挑戰:推動節能減碳時,仍需兼顧醫療服務公平性,避免偏鄉與弱勢族羣因永續政策而減少醫療可近性。3、治理挑戰:目前缺乏一致且量化的ESG評估標準,跨部門協調困難,高層支持與長期規劃是推動關鍵。

ESG轉型將帶來三大契機,包括:一、數位轉型帶動營運效益: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AI耗能監控、電子病歷與病房環控等技術,不僅提升資源效率,也能建立可量測的ESG指標。例如臺中榮總每年透過電子病歷節省用紙,充分體現環保與數位轉型的雙重效益。

二、品牌信任與社會影響力提升:積極實踐ESG策略可強化醫院品牌形象,提升社會信任與員工向心力。以小港醫院爲例,其推動原住民文化健康站、智慧肺健康門診等具在地關懷與環境衛教功能的計劃,顯示醫療機構在促進社會共融與健康平權方面的積極角色。三、循環經濟與綠色採購:醫院透過減塑政策、醫療廢棄物回收再製計劃(如再生手術清潔袋)、與供應商簽署綠色採購協議,不僅減碳,也可降低長期成本並強化供應鏈韌性。

ESG已成爲醫療體系自我革新的核心任務。透過智慧科技導入碳管理、能耗監測與永續治理,臺灣醫療機構可加速邁向高品質、低碳且具韌性的健康照護新模式。未來,唯有整合政策、技術與公衆參與,才能真正實現「健康永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