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崩壞下 人民的自處之道
近日,急診醫師求助,對塞滿的急診室發出悲鳴。這是醫療崩壞下的警鐘,也是國人必須重新反思,醫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的重要時刻了!
臺灣的醫療相對便宜,對比國外動輒一次就診就數十萬的開銷,非常平易近人。這也讓民衆把醫療視爲理所當然。關鍵在於,只要走出巷口,或是十幾、二十分的車程,就有診所或是醫院可看。
然而,這也衍生出一個巨大的影響,就是民衆往往跑了許多地方,卻無法得到適合的診斷與恰如其分的治療。也許,只是一個小問題,但得來回就診多次,甚至治療一兩年都查不出問題。
以自己的一個朋友來說,每當下午她就覺得腦部缺氧、昏昏沉沉,伴隨背痛跟全身乏力。她跑過疼痛科、身心科、復健科、腸胃科、內分泌科等等…幾乎所有想過的科別,她都跑過了!甚至,也做過許多次的自費徒手物理治療,卻沒有任何改善。
直到近日朋友告訴我,因爲中醫師叮嚀她記錄每天的「喝水量」,她開始每天有較固定的時間喝水。結果竟然意外發現,腦部缺氧、昏昏沉沉,伴隨背痛跟全身乏力症狀居然就消失了!這可以說明,生活習慣與諸多小細節,纔是造成身體失衡的主因。
以身爲醫療人員的經驗來看,醫師們常常會以較嚴重的視角去看待患者的疾病,反覆揣摩,反而繞遠路,讓彼此都沒辦法找到好的解方。
這樣曠日廢時,一方面病人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另一方面更多的患者又亟待被處理,這似乎纔是醫療崩壞的真正原因。現今的醫療,沒有針對「根本層面」去看到患者的問題,反而大量仰賴儀器檢查、抽血報告,來評斷病人的病因。可是,當走了這麼多冤枉路之後,可能就如同我這位朋友一樣,一直在憂慮跟疼痛折磨中度過。可見,如果能夠好好善用「日常檢視模組」,去思考生活中是不是有失衡的因子,才能真正積極地幫助到患者,也才能真正解決醫療崩壞的危機!
在醫療產業中,醫院、醫師、患者,三方如果都陷入一定要用「加法」來處理疾病的情況,就如同溺水的人,會愈呼救、沉愈深。院方爲了營業額,鼓勵或要求醫師要開更高階的療程,更多自費的項目,卻沒有先從「減法」的「疾病程度分類」開始、去確實做好日常檢視模組,就會堆積愈來愈多病患。
若醫師也只是想着,用更多的藥物、針劑、手術、自費項目來滿足患者,以顯現出「自己是一個好醫師」的話,也會令自己疲憊又無力。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需要引導與教育患者,跟醫師一同找出改善之道,這纔是「迴歸本源」!
醫療現狀不容易馬上改變。因此,醫療崩壞下的人民自處之道,會是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自己的健康自己救,纔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