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信息技術缺監管監督,這可能帶來嚴重危害!

康奈爾大學工業與勞動關係學院(ILR)新的學院主導型研究全面概述了健康信息技術(IT)在醫療保健行業金融化進程中的作用——硅谷和華爾街投資者從健康IT系統中獲利的程度,而這些系統往往未能實現其承諾的收益。

雖然這些系統承諾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但有證據表明這些好處難以實現。相反,健康IT系統讓醫療專業人員感到沮喪——導致職業倦怠和高離職率——而醫院和診所已經花費數百萬美元對有缺陷的系統進行改造或升級。

羅斯瑪麗·巴特(Rosemary Batt '73),愛麗絲·H·庫克(Alice H. Cook)女性與工作研究教授,是這份由兩部分組成的報告《通過健康IT實現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 through Health IT)的主要作者,該報告於2月13日由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發佈。該報告的合著者是巴特的長期合作伙伴、該中心的聯合主任艾琳·阿佩爾鮑姆(Eileen Appelbaum)。

這兩篇論文(第一部分:電子健康系統的經驗教訓和第二部分:從電子健康系統到人工智能)提供了迄今爲止健康IT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的系統性證據,並對未來健康IT中不受監管的人工智能提出了警告。

2009年通過的《經濟與臨牀健康衛生信息技術法案》(The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and Clinical Health Act)要求醫療保健機構和提供者實施可互操作的電子健康記錄系統——這意味着它們可以在不同供應商之間進行交互。

電子健康記錄首次被引入已經過去了大約50年,聯邦政府補貼採用電子健康記錄也將近20年了,但是巴特表示,儘管法律有要求,如今很多系統仍然缺乏互操作性。大型信息技術供應商在以納稅人資助的醫療保險(Medicare)和醫療補助(Medicaid)爲代價賺取了數十億之後,直到最近纔開始遵守聯邦規定。

根據這項研究,聯邦規定在實施之前並不要求對健康信息技術能力進行實際測試,也不要求進行評估以確定聯邦資金是否得到有效使用。

實證證據表明,電子健康記錄帶來了更好的計費和內部溝通,但這些研究沒有計算安裝、維護和升級系統的隱性成本,也沒有計算隨着系統不斷變化而僱傭、培訓和再培訓醫護人員的成本。

巴特說:“醫療保健機構和提供者所依賴的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分析和財務管理系統背後是私募股權、風險投資、信息技術供應商和數據挖掘公司,它們擁有、運營或控制着健康信息技術——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賺取了數十億。”

這些報告旨在指導聯邦對相關實驗進行監管,這些實驗是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應用嵌入到未能充分保護患者健康記錄隱私和安全的現有平臺。作者寫道,儘管聯邦規則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並未爲患者信息隱私和安全提供足夠的保障,從而導致一個不受監管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業在患者或醫療服務提供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患者數據貨幣化。

越來越多的醫療保健機構將其醫療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外包給由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和大型科技公司擁有和運營的公司,這些公司將它們視爲試驗未經證實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工具的平臺。

阿佩爾鮑姆說:“將人工智能工具不受監管地整合到這些系統中,將使保護患者權利變得更加困難。”

巴特說:“此外,由於這些記錄包含大量信息且集中化,它們是網絡攻擊和黑客最有利可圖的目標之一。”他指出,在2024年,數據泄露暴露了超過2億美國人的健康記錄。

因此,醫療保健機構現在必須在由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和大型科技公司擁有和運營的網絡安全系統上再投入數十億美元。

作者認爲,聯邦政府在爲新的醫療信息技術制定保障措施方面再次落後,而且從30年來電子醫療系統信息共享設定適當標準嘗試中吸取的教訓(如這些報告中所詳述的)應該促使監管機構迅速行動起來,控制醫療信息技術中不受監管的金融活動。

巴特解釋說:“醫療信息技術實施的歷史以及缺乏足夠的監管監督和標準執行情況,應該讓我們對當前醫療信息系統採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熱情大大消減。

是康奈爾大學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