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攬子貨幣政策落地,如何影響銀行息差表現

5月7日,央行宣佈實施降準降息等一攬子貨幣政策,包括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公開市場操作(OMO)利率10個基點(bp),並預計推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降10個基點,同時引導商業銀行下調存款利率。

這些政策將如何影響銀行息差表現備受市場關注。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分析稱,此次政策組合拳預計將直接衝擊商業銀行資產端收益,而存量貸款重定價,尤其是按揭貸款部分,更將進一步放大這一壓力,但降準爲銀行負債端釋放了成本空間,緩釋了相關壓力,綜合央行一攬子貨幣政策來看,其對銀行息差的整體影響趨於中性。

資產端收益率或下行

央行此次宣佈實施降準降息組合拳,包括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利率降低10個基點、由此前的1.50%調整爲1.40%。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一政策組合旨在爲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但也對商業銀行淨息差這一核心盈利指標形成了雙向衝擊。

進一步來看,此次政策明確引導LPR同步下調10bp,將對商業銀行的資產端收益帶來直接衝擊。“以 2025年一季度末數據進行測算,若1年期及5年期LPR均下調10bp,上市銀行淨息差將承受約2.7bp的拖累。”廣發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倪軍指出,進一步來看,預計LPR下調對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2025年淨息差分別拖累2.7bp、3.0bp、2.4bp、2.1bp。

存量貸款重定價,尤其是按揭貸款部分,更將進一步放大這一壓力,部分銀行全年利息收入或進一步減少。某大型銀行信貸部經理對記者表示,未來若LPR進一步下調,審批貸款時收益空間將進一步縮窄,比如按揭貸款業務,只能按照最低標準執行,而且存量按揭貸款客戶在重定價週期後也會要求調整利率,這將對利息收入產生不小的影響。

“這意味着,隨着LPR的下調,銀行新發放貸款的利率降低,利息收入增長受限,而存量貸款在重定價週期中也會因利率下調而減少利息收益,從而壓縮資產端的整體收益率,對淨息差形成較大的下行壓力。”某銀行業資深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記者注意到,信貸利率正處於歷史低位。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12月全社會新發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已降至3.3%左右,同比下降約0.6個百分點;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爲3.1%和3.6%,分別較上年12月下降0.35個和0.6個百分點;利率低於LPR的貸款佔比爲44.91%。

負債端成本壓力或緩釋

此次央行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 50bp,釋放約1萬億元長期流動性,爲銀行負債端釋放了成本空間,緩解了相關壓力。

根據東興證券分析,靜態測算可降低銀行計息負債成本約 0.9bp。“存款準備金率下調釋放的1萬億元流動性,配合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預計可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約220億元。”銀河證券首席分析師章俊指出。

央行還通過利率自律機制引導存款利率同步下調,定期存款掛牌利率預計下行10bp,活期存款利率或下調5bp。“若存款成本優化及時落地,可部分對衝貸款收益率下行壓力,但對衝貸款收益下降的壓力的效果仍需觀察。”

前述銀行業人士對記者分析稱,這一方面將增加銀行可用於放貸的資金量,降低資金成本;另一方面,存款利率的下調也將減少銀行在負債端的成本支出,爲銀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息差收窄的壓力,將起到穩定息差的作用。

此次央行還運用了定向降準等結構性工具,如將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準備金率調降至0,重點支持特定領域的信貸投放。“然而,此類業務的收益率普遍低於一般貸款。”前述信貸經理對記者分析稱,銀行在享受政策支持、拓展業務領域的同時,也面臨着資產收益率可能進一步降低的風險,需要謹慎權衡業務拓展與收益管理之間的關係。

對息差影響偏中性

商業銀行淨息差承壓這一態勢已持續多年,整體水平在當下已處於歷史低位。監管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商業銀行淨息差的平均水平僅爲1.52%,遠低於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設定的1.8%警戒線。其中,國有大型銀行淨息差均值爲1.47%,如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今年一季度分別下探至1.29%、1.33%;股份制銀行息差中樞在1.6%~1.8%;城商行、農商行則分化顯著,分別爲1.38%、1.43%。

此次央行“一攬子”貨幣政策落地後,商業銀行淨息差也會受到影響。綜合來看,業內人士普遍認爲,當前銀行淨息差短期內將面臨壓力,但其下行空間相對有限。倪軍分析稱,綜合來看,OMO利率下調、降準、LPR及存款掛牌利率同步調整,預計2025年、2026年將分別對上市銀行淨息差產生+2.6bp、-1.5bp的影響。整體上,央行“一攬子”政策預計會對上市銀行淨息差產生中性影響。

但對於不同類型的銀行而言,影響分化顯著。對於國有大行而言,資產端受LPR下行衝擊更直接,因爲其貸款規模龐大,利率變動對其利息收入的影響更爲顯著。對於股份行與城商行來說,部分通過小微貸款、消費金融等高收益資產維持息差,這些業務相對靈活,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和風險狀況調整利率和規模。但需承擔更高的信用成本。而對於農商行來說,區域經濟活躍度決定息差表現。

“在息差承壓的背景下,銀行可以在負債端調整存款結構,減少高成本存款的依賴,增加低成本的結算性存款;在資產端,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優化貸款結構,提高高收益資產的佔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息差水平,使息差下行幅度不至於過大。”一位股份行資產負債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長期來看在息差持續收窄的背景下,銀行正加快轉型步伐,積極拓展多元化的收入來源以應對挑戰。大型銀行憑藉自身資源和規模優勢,加速佈局財富管理和投行業務,致力於提升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某大型銀行財富管理業務人士表示,未來該行將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產品線和提升客戶服務體驗等措施,推動中間業務收入穩步增長。

與此同時,中小銀行則聚焦本地化場景金融,通過深耕政務、社保等低頻高黏性業務,穩定低成本負債。某中小銀行高管表示,中小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須找準自身定位,充分發揮本地化優勢,深度參與地方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