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百大文化基地」亮點曝光 李遠逛120年市場:眼淚掉下來

▲「來宜蘭迺菜市場」創辦人被稱爲「少年阿公」,從懷念草仔粿開始想延續「阿公時代記憶」。(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宜蘭報導

談到近年超夯的「臺灣感性」,逛傳統菜市場絕對是代表之一!位在宜蘭火車站附近的「南北館市場」有120年曆史,是旅人想認識在地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文化部長李遠走訪宜蘭5個「百大文化集地」,在市場吃古早味美食直說「眼淚快掉下來」,還分享豬肉解禁後,首日吃豬的感觸。

文化部今年徵選「2025 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在上千件申請中選出110處據點,並製作「文化地圖」,可說是以「臺灣文化」視角打造的新旅遊攻略。宜蘭一共5處獲選,李遠也親自推薦一日遊路線。

▲宜蘭百大文化基地之一「來宜蘭迺菜市場」有許多必吃美食。(圖/記者林育綾攝)

● 延續阿公年代美食文化

其中「來宜蘭迺菜市場」以宜蘭南北館市場爲核心,創辦人方子維被稱爲「少年阿公」,原因是他經常穿着臺灣阿公都有的衣服,內心又住着老靈魂,讓很多人說「看到你就想到我阿公」。這11年來他透過市場走讀、導覽、職人體驗、鄉土料理教室等方式,延續阿公時代的農村生活記憶。

▲「來宜蘭迺菜市場」創辦人方子維(右1)被稱爲「少年阿公」。(圖/記者林育綾攝)

透過他的帶路,從百年傳承的老攤「南興街草仔粿」開始,方子維說,小時候阿公牽着他到菜市場,吃了那口草仔粿,當他長大從國外繞了一圈回到家鄉,發現很多年輕人不再走進傳統市場,可是他依然記得阿公牽着他逛市場的美好記憶。

他認爲,年輕人並不是不喜歡,而是不瞭解,因此他以「來宜蘭迺菜市場」的品牌,加上「市場學校」的概念,把當年「阿公想把美味食物留給孫子的心情」延續下去,推廣傳統市場的臺灣文化,甚至因此在2024年獲得義大利「世界農業旅遊獎」的肯定。

▲「南北館市場」四處藏高手。(圖/記者林育綾攝)

●「手工春捲皮」職人也來拜師

「南北館市場」臥虎藏龍,像是「公平號」販售的手工春捲皮,供應給宜蘭在地花生卷冰淇淋、潤餅等多達30幾種美食。王老闆從13歲起就跟父親學習,15歲繼承家業,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一年365天只休一天。

▲「公平號」販售手工春捲皮。(圖/記者林育綾攝)

他手工製作的餅皮,無論是觸感、口感、口味都令人驚豔,直接吃也有淡淡的迷人香氣,甚至有不少國內外職人、日本師傅、知名餐廳廚師慕名而來求學。因此「公平號」後來還有一面簽名牆,讓來訪的職人、名人在此留下簽名。

▲▼「公平號」邀請文化部長李遠簽名。(圖/記者林育綾攝)

方子維說,一開始跟王老闆接觸時,牆面一個簽名都沒有,老闆看到他也總是說「我很忙,別來找我」。但經過11年下來,如今老闆還反過來請求,能否將這幾年「公平號」接受媒體或名人訪問的畫面、報導,燒成光碟給他,他也希望保存並珍藏這些傳承的文化記憶,並以自己的專業自豪。

● 百年市場臥虎藏龍

「閔羣南館刀店」是市場裡的刀子博物館,展示各國刀子,已傳承至第四代,號稱「這裡找不到的刀,宜蘭就沒有賣」。

▲▼「閔羣南館刀店」是市場裡的刀子博物館。(圖/記者林育綾攝)

「廣達香餅舖」販售雙胞胎等傳統點心,夫妻和孩子一起合作,可說是市場裡「兩性平權、兩代分工」的代表。

▲▼「廣達香餅舖」販售雙胞胎等傳統點心。(圖/記者林育綾攝)

「上清飲品」則是宜蘭第一間將「紅茶加豆漿」的飲料店,老闆吳明浩當時因爲女兒愛喝珍珠奶茶,爲了孩子的健康,特別嚴選了5種有機茶葉,製成「紅茶豆漿」。

吳明浩說明,自己的茶都是「複方」,像紅茶不是純紅茶,還有青草茶等茶葉,此外飲料「絕對不加冰塊」,他自豪說「因爲我是賣飲料,不是賣冰」。

▼「上清飲品」是宜蘭第一間將「紅茶加豆漿」的飲料店。(圖/記者林育綾攝)

市場裡的「賴建峰有餘行」製作魚類加工食品,年輕的二代攤主賴冠寧從前學服裝設計,後來爲了想陪伴家人,決心接手傳承,特別的是他一身健壯肌肉,加上朝氣的形象,讓不少買菜的婆婆媽媽也喜歡跑來看他。

▼「賴建峰有餘行」年輕的二代攤主賴冠寧。(圖/記者林育綾攝)

而3年前纔開設的「市場內壓磚&奶酥創始店」,則是店主翁國彰爲了女兒的午餐三明治不再餡料散落,特別製作,後來在市場飄起的咖啡香及文青的店面設計,也爲百年的市場帶來一股不同的「氣味」。

▲▼「市場內壓磚&奶酥創始店」是市場第一家飄咖啡香的店。(圖/記者林育綾攝)

● 豬肉解禁首賣

李遠8日走訪宜蘭「百大文化基地」當天,也正好是非洲豬瘟解禁後,宜蘭市場首日開始販售豬肉的日子,他也特別繞到豬肉攤,看着攤主熟練的分切豬肉,並關心停止販售到開售的情形,攤主說「大家還是習慣要吃新鮮的溫體豬肉」,藉此鼓勵大衆可以安心且多多享用新鮮、好吃的臺灣豬肉。

▲李遠在市場解禁豬肉時吃控肉、香腸等。(圖/記者林育綾攝)

李遠中午更到平常預約爆滿的「阿芳鹹粥」,品嚐宜蘭傳統的平安粥搭配香腸、控肉、膽肝等料理。他分享,自己小時候住在萬華,香腸攤是童年的記憶,也是最喜歡的豬肉製品,但年紀越大越喜歡吃「很肥」的控肉,這次的非洲豬瘟在15天內控制疫情,「很高興能在解禁的第一個週末,就吃到最喜歡的豬肉料理」。

▲二結王公廟「千人泥塑」。(圖/記者林育綾攝)

● 二結王公廟「千人泥塑」

百大文化基地的「大二結社區」,8日正好是「千人泥塑王公大神像」活動,李遠與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上千名地方信衆,齊聚在二結王公廟。該廟1997年曾以「千人移廟行動」聞名,如今延續社區團結精神,號召居民共同打造新神像。李遠與學進國小學童及民衆一同搓揉泥團、貼上神像泥胎,象徵信仰傳承與社區再生,也重現當年千人合力保存舊廟的感人場景。

▼民衆搓揉泥團,貼上神像泥胎,重現當年千人合力保存舊廟的感人場景。(圖/記者林育綾攝)

● 宜蘭文化基地一日遊

宜蘭其他入選的百大文化基地,還包括「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白米木屐村」與「小鎮職人-藝驛頭城」。其中「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由老穀倉整建活化,是全臺首座以當代偶戲爲核心的藝術園區,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合作,推動節慶品牌、藝術教育與國際交流,至今已接待超過30國藝術家。

▲▼宜蘭百大文化基地「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圖/記者林育綾攝)

「白米木屐村」位於蘇澳,以早年木屐產業爲文化根基,發展出展示與體驗並行的工藝觀光,讓傳統產業轉化爲社區凝聚的文化象徵。

而頭城返鄉青年彭仁鴻創立的「小鎮職人-藝驛頭城」,則將老宅「金魚厝邊」改造,用企業體營運模式協助在地企業,並長期舉辦「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串聯職人與在地產業,成爲頭城推動地方創生的重要據點。

▲▼宜蘭百大文化基地。(圖/記者林育綾攝)

總結一日走訪,李遠表示,最令他感動的是在宜蘭各地看到許多年輕人返鄉深耕,用文化記憶連結地方,從信仰、工藝到藝術推廣,都展現出強韌的文化生命力,「我們沒有後悔選擇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