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土地,如何爲農民帶來三份收益?
在包頭市達茂旗石寶鎮溫都不令上蘇記村,今年76歲的樑英再也不用爲耕種田地而發愁了,“我年紀大了,幹不動體力活了。今年把家裡的十八畝地都入了股,交給村裡的託管項目。這下可省心嘍!不用再操心種地那些累活兒,收入還穩穩當當。”土地託管讓他徹底當起了“甩手掌櫃”,不僅實現了“一地生三金”,憑藉“五統一”種植管理模式還將獲得可觀的分紅。如今,日子越過越輕鬆,“旱澇保收”的土地收入加上分紅收益,爲養老提供了更踏實的依靠。
上蘇記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但長期以來,土地碎片化、經營分散化制約了農業發展。面對現實瓶頸,上蘇記村在黨支部引領下大膽探索,將耕地“化零爲整”,通過深入宣傳、民主協商,成功動員全村50戶264人蔘與,實現740畝土地100%整村託管。整村託管模式讓上蘇記村的土地煥發新生機。今年,村裡統一規劃種植的玉米作物長勢喜人,預計畝產較往年提升30%-50%,經濟效益將大幅提高。
整合的內核不僅在於凝聚人心,更在於激活土地的無限潛能。針對水資源匱乏短板,村集體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將90餘畝“望天收”的旱地改造爲高產穩產的水澆地。同時,“大刀闊斧”打破舊有田埂、溝渠界限,系統整治“巴掌田”“邊角地”,一舉新增有效種植面積40畝。通過實施水利設施升級與田地整合,大型農機作業效率提升25%,畝均生產成本降低15%,爲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土地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一塊土地,如何爲農民帶來三份收益?土地託管模式不僅解放了生產力、提升了土地效益,更重構了農民收入結構,形成穩固的“一地三金”分配機制。農民告別單一、高風險的傳統耕作收入,擁有了“旱澇保收的土地租金+按勞取酬的勞務工資+共享發展紅利的經營分紅”這一多元、可持續增收渠道。上蘇記村村民白玉龍便是選擇在託管土地上“再就業”的一員。他告訴筆者:“我家的地今年也全託管了,省心!村裡還選我當上了託管員,帶着大夥兒一起幹。地裡有份穩定的收入,手上幹活兒再掙一份‘務工金’,我今年的收入一定不賴!”
爲了最大化提升農業產出效益和經濟效益,項目推行“五統一”標準化生產模式,這一模式既保障了村內養殖飼料供應、降低成本,又通過拓展外銷渠道增加整體收益。“推行‘五統一’,核心目標就是提質增效、讓利於民。”石寶鎮副鎮長劉鐠謙向筆者介紹,“通過統一選種、施肥、植保、管理、銷售,實現了精細化管理、規模化效益。土地‘含金量’顯著提升,預計每畝能爲農戶增收1000元左右。”小小村莊的託管實踐,在達茂旗沃野上寫下充滿希望的註腳。劉鐠謙說:“項目的實施爲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創造了良好條件,也解決了土地撂荒、農村老齡化種地難問題。下一步,我們將總結項目經驗方法,爲全鎮推廣土地託管項目打下堅實基礎。”
當分散的土地在集約經營中煥發新生,當農民在多元增收中擁抱希望,一條支部強、產業興、農民富的振興之路,正在達茂旗石這片熱土上延伸鋪展。(肖旭婕)
來源:達茂旗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