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鼓勵國資創投,容虧率提高還需配套機制

近日,深圳南山區印發《支持創新創業“六個一”行動方案》,其中一項政策引起關注——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戰略直投專項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對經認定產業的初創企業給予領投支持,基金內單個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

這並非國資創投類基金首次出現100%容虧。今年2月10日,廣州開發區國資監管局就出臺政策,對於國資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個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

設置投資容虧空間的政策意圖,是破解國資基金不敢投、不敢退、怕擔責等問題。去年6月和今年1月,國辦先後兩次發文,鼓勵建立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爲核心的政府投資基金容錯機制, 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隨後,各地競相發力政府投資基金,紛紛出臺明確容虧空間的盡職免責制度,市場對此普遍予以讚揚。

例如,去年,成都高新區提出,對各類政策性基金按容虧率30%到80%進行考覈;武漢市宣佈,國資基金投向種子期和初創期企業容虧率可達60%;湖南省金芙蓉投資基金科創類項目的最高容虧率爲50%;佛山南海區科創天使基金最多允許總體虧損80%。到了今年,國資基金最高容虧率被推高到100%。

國資基金已成爲國內創投市場的重要力量。業內人士告訴筆者,過去國資基金的容虧率大多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現在動輒60%以上,政策放寬幅度之大令人驚訝。

那麼,怎麼看待這種變化?從筆者接觸的多名業內人士來看,他們普遍對此持肯定態度,但也提出了一些擔憂。主要擔憂的點是:在如此之高的容虧率背後,配套考覈監督措施是否足夠健全完善?如果答案並不肯定,則可能放大國資基金投資風險,不僅無法實現政策初衷,還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國資基金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創新創業等方面承擔重要使命,其中的創業投資類基金,大多不宜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爲主要考覈指標。這一點,市場已形成廣泛共識。但是,這也不意味着國資創投可以不計成本、不講效率。這既是投資行爲的市場邏輯要求的,也是國有資本的公共屬性決定的。

在國資創投的實踐中,容虧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但這一指標並非越高越好。過高的容虧率可能導致諸多問題,比如滋生“躺平”心態,甚至放鬆盡調、降低風控標準。還可能扭曲資源配置,導致資金沉澱在低效項目上。另外,也更容易爲“政策套利”等違法違規操作提供空間,造成國有資產損失。

業內人士認爲,國資基金的容虧率應當基於行業特點、投資階段和戰略價值綜合確定。容虧率也不應固定不變,而應根據市場環境、行業週期和基金績效動態調整。同時,盡職免責機制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執行效果,比如對容錯範圍和條件進行細化明確,避免政策無法落地。

今年1月出臺的國辦1號文《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強調要加強政府投資基金風險防範。國資創投需要在鼓勵創新與防範風險之間找到平衡。因此,必須建立切實可行的投資容錯機制,警惕片面強調容虧率指標,甚至演變成“容虧競賽”的傾向。

(作者爲第一財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