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不要錯過人口變局中的改革之機
近期,多地幼兒園、中小學生源不足,部分民辦高校招錄不滿等新聞不斷傳出。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選調農村小學教師到初中任教的事還上了熱搜,原因是教師們普遍抗拒此“轉學段任教”安排,紛紛在遴選考試中選擇考超低分來逃避。
這些現象背後,是我國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趨勢的鮮明現實。這一變化勢必給社會各個方面帶來深刻影響,國家和置身其中的每個人都必須直面由此產生的各種挑戰。而在挑戰的另一面,正是改革的契機,對於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社保、城鄉規劃等領域而言,尤其如此。
人口形勢變化首先對教育體系形成直接衝擊,學校空置、教師“過剩”的話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今年3月,教育部召開的2025年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工作部署會上,再次提到“要充分認識學齡人口波動變化和新型城鎮化推進對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的新挑戰”。
但這一挑戰也是推動教育改革的良機,教育系統可以藉此加快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與結構優化的轉型升級。中小學跨學段、跨區域任教就是因應新形勢的改革舉措之一,雖然執行層面仍需不斷摸索完善。同時,隨着適齡學生減少,國家可以逐步提高學校建設標準,降低班額,適時推進小班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此外,隨着人口紅利的逐漸減弱,職業教育在創造“人才紅利”方面的使命進一步凸顯。對於富餘教師資源,可以通過轉崗培訓與激勵機制,引導轉向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社區教育等新興教育領域,實現盤活人才存量與創造增量的雙贏。
人口變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十分深遠。勞動力規模縮減直接削弱傳統增長模式的動能,老齡化加劇則帶來撫養比攀升的壓力。要想破解這一困局,各界共識是推進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躍遷。應該加大對人力資本的全生命週期投入,提升勞動力整體素質與勞動生產率。同時,積極發展“銀髮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推動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深度融入生產流程,以“機器紅利”彌補勞動力缺口。
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別是深度老齡化,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在擴大社保統籌資金池的同時提高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變得更加關鍵。對此,頂層設計要求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隨着人口變局進一步加深,這些改革都可以提速。
人口變化在不同區域的表現並不均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異顯著。這一局面對推動優化國土空間規劃提出了要求。經過多年工作,目前我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已基本形成。接下來,應加快推進區域國土空間規劃,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鄉佈局。對於人口持續流入的核心城市羣,可進一步優化功能佈局,提升綜合承載力;對於面臨收縮壓力的地區,應引導人口向中心城區適度集中;對於人口流失的鄉村,則可探索土地整治、規模化經營,或發展特色產業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口減少將是一個長期趨勢,儘早識別風險,科學研判,系統謀劃,亦能化挑戰爲機遇,在人口新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爲第一財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