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維他命,要賣多少錢?和美國價差3倍,臺灣人出國狂帶貨…降保健品關稅勢在必行,政府要有完善配套
今週刊攝影組
撰文‧馬揚異、譚偉晟
因應臺美貿易談判,政府研議調降保健品現行30%的進口關稅,民衆有望買到更便宜的維他命。但面對未來市場競爭加劇、代工產線外移,如何幫助國內業者度過難關,成爲政府的新挑戰。
一顆維他命,要價多少錢?點開美國電商與大賣場網站,一瓶銀寶善存50+女性綜合維他命,平均每顆售價新臺幣3到4元;但跨海來到臺灣藥妝店,一顆要價9元多,換算一瓶120錠的維他命,就差了7百多元。
保健食品已成爲衆多臺灣人生活必需品,據《2023食品產業年鑑》,國人一年吃掉高達1059億元的膳食補充劑,因爲售價比美國貴兩到三倍,只要臺灣人出國,到藥妝店「帶貨」幾乎是必備行程。
存在如此大的價差,關鍵因素之一,絕對不脫臺灣對進口保健品(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課徵30%的關稅。最近7年,陸續有進口商和立委呼籲檢討,但政府都以保護國內產業爲由,不曾調降稅率。
如今,這座長期向「產業發展」傾斜的天平,有望往「消費者權益」這端校正迴歸。
關稅高於國際平均
保護產業犧牲全民健康權
3月底,立法院一場因應美國關稅政策的專題報告上,針對長年爲人詬病的保健食品關稅,財政部長莊翠雲鬆口,正與經濟部研議分階段降稅,預計五年內將「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進口關稅稅率從30%降至20%。
但一週後,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臺灣課徵32%對等關稅,衝擊遠超出預期,許多經濟學者建議臺灣應調降部分不合理貨品關稅,作爲談判籌碼;包括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等多名專家更直接點名,汽車和保健品關稅「一定要降」。
顯然,政府原規畫保健食品稅率5年降10個百分點,無論是調整的速度和幅度,力道都遠遠不足。
放眼全球,臺灣保健品關稅30%,遠高於美國的6.4%、日本的14.6%和韓國8%。去年上任後密切關注保健品價差問題的民進黨立委王世堅直指,即使關稅降到20%,還是高於國際平均。
去年底,王世堅提出《海關進口稅則》修正案,就初步將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關稅訂在八%,希望稅率對齊韓國、低於中國,並建議行政院以此爲基準訂定合理的稅率。
據財政部統計,美國是臺灣保健品的最大進口國,2024年佔進口總值的51%,第二、第三的紐西蘭與日本,則分別佔18%、12%。儘管未來降低關稅,預期會有更大量美國保健食品進入國內市場,但王世堅認爲,與臺灣規模相近的經濟體,都能發展出有競爭力的保健食品產業,臺灣不該再以保護產業爲由,犧牲全民的健康權。
聯安醫療集團執行長顏鴻順也指出,保健品不只是可有可無的營養補充品,許多醫師會依據病患需求,建議服用「疾病輔助」的保健品。像是糖尿病患後期常出現神經、視網膜病變,需補充維生素B12、銀杏、高劑量葉黃素等;進行化療的癌症病患,也經常得食用精胺酸、麩醯胺酸,減輕手腳潰爛等副作用。他不諱言,保健品長期維持高關稅,讓許多國內產業受到保障,但長遠來看,對消費者並不公平。
現階段在國際情勢推波助瀾下,調降保健食品關稅勢在必行,但如何減緩對國內業者的衝擊,需審慎的政策規畫。
面臨市場競爭
臺灣業者將失去代工優勢
據經濟部資料,2022年臺灣錠劑、膠囊狀保健食品的產值高達380億元,主力生產保健食品的製造商有兩百多家、員工近1萬8千人。調降關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國內品牌將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
葡萄王生技財務長洪俊銘表示,目前國內保健食品市場已趨近飽和,本土產品有沒有國際競爭力,將是迎戰關稅調降的關鍵。例如,葡萄王自行研發的發酵技術、菌株菌種,相關原料在國際上較稀缺,有市場不可取代性,衝擊有限;但市面上常見的化學合成產品(如維他命C),影響就比較大。
不只市場競爭,臺灣業者也擔憂失去代工優勢。
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創會理事長陳威仁指出,過去許多外國業者爲避免被課高關稅,不會直接將成品銷入臺灣,而是會在臺設置保健食品加工產線,輸入原料後,由臺灣製造廠代工做成產品,再內銷臺灣、外銷鄰近國家。一旦關稅調降,臺灣代工廠將失去競爭優勢,預期外國業者會將產線移至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長期做保健品原料進口代理、代工的綠茵生技總經理徐榜奎則分析,目前臺灣代工生產一顆膠囊的成本,比中國、印度高出一倍以上,若產線外移,國內恐怕有上百家制造廠大受衝擊,期盼政府給予更多緩衝時間、補助輔導企業轉型。
關稅怎麼調降、如何提供業者支持方案,政府還在整合業者需求與消費者利益,進行整體規畫。經濟部產發署副署長陳佩利表示,若行政院提出的880億元產業支持方案特別預算通過,將會在既有「保健營養產業加值輔導計劃」上,進一步擴大輔導規模。
然而,若只是在現有輔導計劃加碼,難以因應衝擊,身處海嘯第一排的業者,期待有更多相應政策配套,在配合調整關稅的同時,降低經營影響。
目前談判壓力來自美國,陳威仁與徐榜奎等業者建議,政府可只對美國調降進口關稅,其他國家維持原稅率,減緩對企業的衝擊。
不過,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持不同觀點。他認爲,儘管現階段是臺美一對一談判,但基於多邊貿易體制精神,當美國進口關稅調降,其他國家也會要求比照辦理。制定個別國家關稅只是權宜之計,長遠來看,國內產業仍要做好全面降關稅的準備。
至於關稅調降後,如何把關保健品輸入品質,並促成國內進口的保健品實質降價,更是民衆關切的重點。
首先,許多業者擔心降稅後會有大量中國、印度生產的廉價保健品輸入臺灣,恐怕難以把關品質。徐榜奎說明,國內保健品業者不只需通過GMP驗證,更要建立食品追溯追蹤系統、做好原物料管控,但食藥署很難用相同標準監督進口產品,管制標準不同,不只有食安疑慮,對國內業者也不公平。
把關保健品品質
避免業者砸錢做不實廣告
食藥署目前雖有針對進口錠劑膠囊狀食品進行邊境抽驗,檢驗有無防腐劑、二氧化硫等物質,但在品質管控的標準上,難以對齊國內業者。徐榜奎認爲,就算政府做不到進口產品溯源,至少要先要求產品的品質認證與國內一致。王世堅則提醒,未來若進口量大增,更應加強抽驗,杜絕劣質商品流入國內、影響國人健康。
此外,經濟部曾分析國內保健食品產業的成本結構,發現進口關稅平均只佔最終產品售價約8%,反而通路成本(包括廣告行銷等)佔市場價格高達55%,相當於民衆買保健食品,有一半是在買業者的行銷成本。
綜觀歷年食藥署公佈的「十大違規食藥廣告產品名單」,榜上多是保健食品廣告誇大不實、宣稱有醫療效能。王世堅建議,調降關稅之外,政府應該加強管理業者行銷砸錢做不實廣告的亂象。
一場關稅大戰,迫使政府正視保健品進口關稅過高的現狀,有望降低民衆購買成本。如何在降關稅之際,減緩對國內業者的衝擊,需要政府加速溝通,端出更細緻的規畫。
※本文由今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他股災砸1億大買臺積電、手握300多張「一張不賣放到2030年」:股價衝上2千元,5年後你會後悔買太少
0056配1.07元準備除息!若臺股再暴跌能抄底?施升輝:用天價42.77元算殖利率「答案很清楚」
勞退不是「活愈久領愈多」?專家:領到「這時」爲止…一文看請領條件,60、65、70歲退休可領幾年
腦退化是可逆轉的!61歲臺大醫師「777大腦保健法」瘦8公斤,高血脂消失、腦齡回春5歲
比會考更硬的挑戰!三名國中生,從紅樹林找出「耐鹽菌」赴美出戰國際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