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揭「打電波、音波」風險 錯用恐灼傷、水泡冒成釋迦臉
▲林口臺北長庚醫學中心皮膚部主治醫師王芳穎說明電波與音波拉提治療須知。(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電波除皺、超音波拉提是近年熱門的醫美療程,希望能夠讓臉部看起來更加緊緻,雖然這樣的術式沒有侵入性,但是仍可能潛藏風險!皮膚科醫師示警,曾經有人打電波因爲能量過強導致灼傷燙傷,水泡爬滿變成「釋迦臉」,或者太過頻繁接受音波拉提讓筋膜脆化,恐怕讓臉整個垮掉救不回。至於音波拉提則要注意暫時性神經損傷,恐出現臉部不對稱等問題。
林口臺北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王芳穎說明,電波和音波的共同原理是透過熱源促進膠原蛋白新生,兩者主要差異在於電波爲容積式加熱,均勻加熱整層皮膚,主要作用在真皮至淺筋膜層,適合用於除皺緊實;音波則是點狀加熱,如同「隔山打牛」,直接加熱到筋膜層,加熱溫度比電波高、範圍較小,適合向上拉提。簡單的說法則是「皮鬆用電波、 皮垂用音波」。
▲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治療也要注意風險,前方爲音波探頭,後方爲電波探頭。(圖/記者洪巧藍攝)
王芳穎指出,電波、音波治療後可能產生紅腫、緊繃、刺痛、灼熱、短暫腫脹或瘀青及暫時性神經反應等現象,應依照醫囑護理治療部位,像是加強保溼及防曬、避免接觸高溫或過度搓揉治療部位,一旦發生併發症,應及時回診,尋求專業協助。
以電波來說最擔心的不良反應就是出現水泡,王芳穎說,出現水泡主要是灼傷燙傷,因爲每個人皮膚可以接受的電波能量不同,有些人皮膚電阻高、蓄熱快,就不可以用太高能量,所以一般電波過程就會強調「痛感反饋」,醫師會邊打邊問患者狀態是否可以接受;過去就曾有患者打電波後水泡狂冒成釋迦臉,建議還是要選擇合格儀器與醫師操作,比較不會發生問題。
至於音波,王芳穎分析,比較擔心的不良反應則是暫時性神經損傷,恐怕有臉部不對稱,笑起來歪臉等去情況,雖然經過一定時間會慢慢恢復,但是大家都不會想要經過這樣的情形。
▲▼電波、音波術前(上)、術後(下)注意事項。(圖/食藥署提供,下同)
現在人追求速效,甚至會多次接受相關療程。王芳穎提醒,無論電波或音波治療都是對於皮膚的微小破壞,需要時間修復,效果要3~6個月才能達到高峰,若太過頻繁接受治療,以音波來說可能導致筋膜脆化、失去彈性,若後續筋膜斷裂恐怕整個臉就垮掉。建議患者治療需間隔至少1年,也可以兩種治療交互做,一年電波、一年做音波。
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治療並非所有族羣都適用,王芳穎指出,兒童或孕婦、裝有植入式心律調節器或心臟去顫器,以及治療區域有開放性傷口、感染或嚴重皮膚病等情形,都不建議接受治療。植入性電子裝置恐怕受電流會影響,會造成生命危險。
食藥署提醒,合法用於拉提與除皺的設備皆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上市前須經嚴格審查,消費者進行療程前應主動確認「選擇合格醫療院所、醫師具執業登記資格、使用器材具食藥署覈准許可證」,避免落入不肖業者使用非法醫療器材陷阱。
▲電波、音波不適合對象(上)、相關不良反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