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演出市場“井噴式”增長帶動江蘇文旅消費熱潮

原題:一季度演出市場“井噴式”增長帶動江蘇文旅消費熱潮

小小演出票,吸睛更“吸金”

4月12日,新沂“花廳·河流音樂節”中,5000頂帳篷在春日山野間匯聚成壯觀的“帳篷海洋”,來自上海的95後女孩林曦按下快門,將這場音樂狂歡定格在了朋友圈;4月28日,江蘇大劇院內人頭攢動,演出300多場之後,民族舞劇《紅樓夢》依舊一票難求,全國各地的觀衆慕名而來共賞“紅樓一夢”。

春光明媚,江蘇演出市場熱潮涌動,“跟着演出去旅行”持續升溫。據近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與燈塔專業版共同發佈的《競逐升級、多元發展——2024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南京、蘇州均位列全國大型演唱會票房TOP10,常州位列全國音樂節票房TOP1。今年一季度全省共舉辦營業性演出5603場,同比增長31.3%;票房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87.1%。省外遊客佔比47.2%。全省營業性演出共帶動交通、餐飲、住宿等文旅消費19.4億元。

一張小小的演出票,正在釋放提振消費的強勁動能。

門票花1元,帶動周邊消費4.8元

“搶到許嵩演唱會門票的那晚,我都激動得失眠了。”4月25日一下班,泰州某建築設計公司職員周麗莉便匆匆趕往火車站,踏上去南京的行程。過去一年來,她跟着演出去旅行,足跡遍佈長三角。週六看完了許嵩南京演唱會之後,周麗莉又來了一場City Walk:打卡先鋒書店、欣賞秦淮河夜色、品嚐科巷的地道小吃。算下來,這一趟總計花費了1800元。

當下,“爲了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對部分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的票務銷售趨勢調研發現,跨城購票觀演的消費者大幅攀升,平均跨城觀演率超過購票總人數的50%。

一張小小的演出票,究竟蘊含着怎樣的能量?

一場大型演出,表面上只是帶來了票房收入,但背後卻串聯起一個城市的餐飲、交通、住宿、購物、旅遊等多個產業。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曾發佈數據顯示,演唱會的門票消費對當地消費的拉動達1∶4.8,即門票花1元,周邊消費花4.8元。

以去年9月26日—29日周杰倫南京演唱會爲例,現場觀衆達14.93萬人,直接票房收入1.5億元。南京市外、江蘇省外觀衆佔比分別達86.7%、67.6%,30歲以下青年羣體佔比62%,旅遊訂單環比增長86%。

今年以來,演出經濟繼續升溫,充分體現出“一張票”的強大輻射效應。3月29日—30日,銀河左岸揚州棗林灣音樂節在揚州世博園火熱開唱,吸引了6萬餘名歌迷,周邊酒店、賓館客房一房難求,世博園遊客人數相比平時增長近兩倍。4月11日—13日,新沂“花廳·河流音樂節”創新引入“音樂+露營+美食”的模式,3天共吸引5萬餘名樂迷參與,酒店入住率突破90%,特色餐飲營業額同比激增70%。音樂節現場的帳篷銷售商戶張志超算了算賬,自己僅靠帳篷租賃服務就收入近萬元,“這種模式的消費轉化率,比普通展會足足高了3倍。”

“當下跨城觀演逐漸成爲常態,一批穿梭於各個城市之間的‘演出特種兵’,用自身的熱情持續促進文旅市場的繁榮。”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徐望表示,當下體驗感取代了目的地,成爲年輕人旅遊出行的第一訴求。這種“以演出爲原點、輻射城市全域”的消費模式,正重塑文旅消費邏輯。

買一張票,玩轉一座城

今年“五一”假期前後,全省各地演出百花齊放。據不完全統計,將有超百場演出密集上演,包括溧水咪豆音樂節、常州太湖灣音樂節、蘇州江島海棠音樂嘉年華等,任賢齊、張學友、莫文蔚、范瑋琪、王心凌、張韶涵等明星演唱會也扎堆開唱。演出票的“拼手速”程度反映出了市場熱度,在大麥App上,太湖灣音樂節“想看”的人數高達58.3萬人,衆多明星演唱會的門票也是早早售罄。

創辦於2019年的太湖灣音樂節,已成長爲國內音樂節的“頂流”。最初,它只是常州嬉戲谷景區爲吸引遊客進行的週年慶嘗試,首屆投入不到300萬元。目前,常州太湖灣音樂節已連續舉辦九屆,吸引的樂迷七成來自外地。常州更是憑此活動,連續兩年位居大型音樂節票房TOP10城市榜首。太湖灣音樂節負責人劉洋宏說:“年輕人來到這裡不僅是來追星,更是以樂會友,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享受音樂狂歡。”

“能達到太湖灣音樂節服務水準的非常少。”打卡過國內衆多音樂節的90後歌迷張悅,對太湖灣音樂節細緻周到的服務印象深刻,“現場總是有充足的接駁車,上車就走,往返免費。場內寄存不收費,餐飲和市場價一致,甚至連女廁所的數量都在逐年增加。”

有了音樂節的加持,整個太湖灣旅遊度假區實現了營收增長,甚至帶動整個區域文旅產業、服務產業的增長。2024年10月的第九屆太湖灣音樂節綜合營收達到1.1億元,整個太湖灣旅遊度假區在“十一”黃金週接待遊客超過20萬人次,帶動總經濟收入超過5.5億元。今年“五一”期間,第十屆太湖灣音樂節將如期舉行,常州市更推出了“一張票玩轉一座城”活動,聯合了住宿、餐飲、文旅、農產品、服飾、親子等門類的超百家商家,爲歌迷提供專屬優惠活動和福利。

4月30日至5月3日,由蘇州文投集團等出品製作的舞劇《牡丹亭》將在蘇州首演,這部經典之作未演先熱,5場門票瞬間被一搶而光。數據顯示,超過60%的觀衆來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核心城市及北京、廣州等地。

一張演出票,觸發文旅消費的“鏈式反應”。蘇州文投集團總經理助理張亮透露,爲了促進觀衆將單次觀演轉化爲深度體驗,蘇州創新推出票根優惠活動,市民、遊客憑藉演出票據即可解鎖吃住遊購娛全鏈優惠,“觀衆憑《牡丹亭》演出票,可以享受蘇州七大餐飲品牌或市集八折至九五折優惠,參加拙政園夜遊《拙政問雅》、沉浸式吳歌音樂劇《新唐伯虎點秋香》等文旅項目可享八折優惠。”

爲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五一”消費旺季,南京也開啓了花式“寵粉”模式。4月25日,中文原創音樂劇《寶玉》在保利大劇院迎來首演。5月1日—3日,任賢齊“齊跡2025巡迴演唱會”在南京開唱,持有演出票根的遊客,可前往南京IFC商場,享受演出特惠大禮包……一張小小的演出票,正從觀演需求轉化爲餐飲、娛樂等複合消費,不斷提升文旅產品的附加值,爲城市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曲終人不散”,“組合拳”裡找答案

一場大型演出活動,不僅是音樂的盛宴,也成了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通過明星效應和社交媒體的疊加效應,向外地觀衆展示當地的文化風貌,不斷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知名度。

4月20日晚,“夢響中國·音樂盛典”在揚州啓幕,吸引了3萬名歌迷到場狂歡。演出結束後,央視主持人朱迅在社交平臺連續發佈3條短視頻,從揚州美景、美食、非遺等多個維度進行推薦。從線下到線上,在明星效應的加持下,觀衆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全方位地瞭解揚州、愛上揚州。

爲了打好“演出+文旅”這張牌,一些地方政府相繼出臺多重利好政策。2024年9月,《蘇州市進一步促進文體旅聯動豐富產品供給的意見》出臺,對大型演唱會和音樂節提出了真金白銀的獎補政策,對於每站次售票人數達到5萬人次的主辦單位,將按照每人次15元的標準予以獎勵。對於售票人數超過10萬人次的部分,獎勵標準更是提高到每人次20元。南京每年拿出一部分專項資金,以“直接補貼、積分獎勵”的方式,對遴選出的優秀演出劇目實施補貼,比例最高可達每張票價的50%。常州在近年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文商旅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舉辦一場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會、音樂活動,視演出營業收入情況,舉辦方可獲得最高100萬元的政策獎勵。

“自古以來,優質文化產品始終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抓手。李白的一句‘煙花三月下揚州’流傳千古,至今仍吸引着無數人慕名而來。當今的演唱會、音樂節等文化載體同樣發揮着‘文化磁場’效應,吸引着成千上萬觀衆奔赴現場,成爲推動文旅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文旅部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李向民表示,優質文化內容始終是吸引觀衆的“磁石”,城市要將“流量”變“留量”,除了以優質文化產品作爲“邀請函”,還需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內涵,形成特色文旅名片,爲遊客講好“獨一無二”的城市故事。

“一場演唱會用時僅數小時,卻能吸引數萬觀衆,這是一些景區和博物館無法比擬的聚集效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創新、文化交流成果的集中展現,要讓觀衆在享受藝術的同時,感受到城市的獨特氣質和多維度景象。”徐望表示,演出經濟要避免“曇花一現”,需打好“組合拳”,將文化、體育、餐飲、住宿、娛樂的“壁壘”打開,實現多元業態深度融合,增加消費場景。同時,還需不斷完善城市的交通體系、接待體系以及活動保障體系等配套服務。此外,持續強化政策扶持也必不可缺,包括對經營者簡化審批手續,對消費者發放消費補貼券等。

4月29日晚,民族舞劇《紅樓夢》的第323場演出在江蘇大劇院落下帷幕,謝幕時,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散場時分,觀衆涌出劇院,有人拖着行李箱直奔酒店,有人翻看着明日遊覽攻略。此刻,一張小小的演出票,已然成爲打開一座城的“鑰匙”,鏈接着無限可能。(王 慧)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