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談判重啓,需要的不是脅迫
丁 隆
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十二日戰爭”在震驚世界之餘,充分說明窮兵黷武並不能解決伊核問題。即使如美以所說美以轟炸對伊朗關鍵核設施造成嚴重破壞,但戰術勝利難掩戰略失敗。一方面,以色列重要目標也遭到伊朗打擊,以方數十年來打造的固若金湯的神話破滅;另一方面,軍事行動促使伊朗更堅決地捍衛核權利,相關活動反而可能提速,“越反越擴散”的悖論證明用武力解決伊核問題不僅行不通,還將適得其反。伊朗鈾濃縮丰度較伊核協議執行期間大幅提高,這證明了單邊主義與軍事冒險的反噬效應。戰爭之後,推動伊核問題重回多邊談判軌道,已成爲國際社會共識。
以伊衝突後,國際社會爲解決伊核問題付出密集外交努力,目前主要有三條談判軌道。第一,在挪威斡旋下,美國一度表示將於7月中旬和伊朗在奧斯陸重啓談判。然而,經過戰爭,伊朗對美國的信任進一步崩塌,殘酷的現實讓伊朗難以相信能談出什麼好結果。對於美以提出的伊朗“零濃縮”的無理要求,伊朗斷然拒絕接受。美伊直接或間接談判雖是直抵終點的捷徑,但變得愈加困難,因爲其面臨重重阻礙並可能引發反彈,特別是在美以與伊朗已爆發正面衝突的背景下。第二,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和伊朗即將於7月25日在伊斯坦布爾開啓談判,它們試圖用“快速恢復制裁”條款迫使伊朗停止高丰度鈾濃縮活動,並承諾逐步解除非核領域對伊制裁。
多邊談判重啓本是好消息,但如此倒逼式談判也會產生諸多負面效應。其一,制裁威脅雖促成談判重啓,但歐洲國家企圖趕在10月份俄羅斯接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國之前,逼伊朗重回談判桌。由於時間緊迫,談判無果而終的概率較大,或將導致伊朗面臨更全面、更嚴厲的制裁。如此“胡蘿蔔加大棒”式的談判,將導致事與願違的結局。伊朗明確警告將重啓國際制裁視爲“政治敵對行爲”並將採取反制措施,重啓敏感核設施。如果形勢照此發展,歐伊談判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將促使伊朗不斷推進核計劃,其與西方的關係也將進一步惡化。其二,歐盟內部對制裁效力存在認知分裂,德國更傾向於外交解決,而法國堅持強硬路線,這種分歧可能削弱聯合行動效力;其三,美以持續攪局。兩國單邊襲擊伊朗核設施的行爲已加劇伊朗對西方整體信任危機,使歐洲調解者角色進一步邊緣化。歷史經驗表明,歐洲國家在美伊關係緩和階段可發揮助推作用,但在美伊對峙升高階段很難無所作爲。
第三,中國、俄羅斯和伊朗三國談判機制更具創新性。中俄伊三國已多次就伊核問題舉行會談,主張通過“分步對等”原則建立可驗證的互信機制。這種安排有助於破解“誰先讓步”的囚徒困境,其制度設計借鑑2015年協議中“以時間換空間”的成功經驗,從而提供一個可行的談判框架。
在伊核問題多邊外交活動即將重啓時,國際社會應給談判一個機會。因爲談判失敗或將導致核活動提速升級,軍事幹涉難以避免,攻擊核設施還將引發核擴散風險,這種非和即戰的“懸崖效應”使外交窗口期較戰前更短。爲此,中方提出切中要害的五點主張是伊核談判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實施步驟,可建立解決伊核問題的長效機制。
在伊核問題有意義的談判啓動前,國際社會應釐清若干基礎性問題,形成廣泛共識,爲談判成功奠定基礎。首先,伊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與美以之間的敵對關係,核問題只是表象和遏制伊朗的工具。如果雙方之間的安全困境猶在,核問題便難以徹底解決,即便一時達成協議也隨時可能破裂。因此,從核問題入手,消除雙方敵對態度,尋求和解纔是伊核問題根本解決之道,否則相關努力都將陷入空轉。
其次,伊核問題必須通過談判解決。如果國際社會費盡心力才達成的伊核協議不被美國撕毀,伊核問題不會脫軌並惡化到今天的地步。因此,唯有回到國際多邊談判框架,實現核不擴散與和平利用核能的平衡,方能找到現實的解決方案。最近以美對伊朗的軍事打擊再次說明靠武力解決不了伊核問題,只會適得其反。
再次,國際社會應合力推動解決伊核問題。由於以伊衝突的嚴重負面影響,伊核談判的國際環境已急劇惡化,現有談判軌道成功概率都較爲有限。然而,伊核問題越是面臨危機,越需要國際社會協調一致,付出共同努力。當前談判機制都反映出雙方達成協議的願望,這些外交努力都值得鼓勵與呵護,但國際社會應提供一個整合式談判框架,在多頭推進基礎上,最終形成與2015年伊核談判類似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際機制。
歷經戰爭血雨腥風,伊核問題再次來到戰與和的十字路口,通過談判找到解決之道,避免戰火重燃,對伊核問題相關方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是幸事。(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