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理高效爲目標配置教育資源

馮珊 溫晉魯

教育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耦合,不僅關乎教育公平與質量,更是推動人口紅利轉化爲人才紅利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人口發展的結構性變化對教育資源配置提出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着眼現代化需求,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這是以系統性思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方法論,爲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提升人民羣衆教育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羣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羣衆對‘上好學’的需要。”教育資源配置承載着服務國家戰略、迴應社會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多重使命,是破解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秉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錨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將增進人民羣衆的教育獲得感作爲基本導向,加強區域教育協同幫扶和對口支援工作機制。要實現城市教育資源配置的增量與提質,優化基礎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的素質建設與規模擴充,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城鄉共建共享。要持續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多元參與的教育經費保障體系,通過稅收減免、政策激勵等創新機制,開闢多渠道教育經費來源。

通過構建科學化、體系化且精準適配的資源分配體系,建立健全合理高效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推動教育資源區域均衡化,以教育公平築牢社會公平之基。

激活人才紅利的戰略選擇

建立健全合理高效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是應對人口結構變化與激活人才紅利的戰略選擇。人口規模及結構作爲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要素,其動態演變過程作用於教育資源的規劃和分配。確保教育資源配置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對建設教育強國至關重要。

針對學齡人口數量的波動性變化,要靈活調整學校的地理佈局和辦學規模,在存量保質基礎上做到增量提優,以實現教育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深化產教融合機制,強化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共建實訓基地、共享教學資源等舉措,形成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格局,爲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持續拓展老年大學辦學規模,不斷豐富課程體系內容,培育專業化師資隊伍,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老年教育服務體系。加強學習型社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傳統教育時空限制,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全方位、全時段、全場景學習型社會,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與深度共享,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的雙重提升。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構建與人口結構動態匹配、協同發展的教育服務供給體系,能夠有效提升教育資源利用效能,使學生得到更優質的教育,持續提升勞動者素質,激活人才價值優勢,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實現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增進民生福祉的堅實基礎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與最終歸宿,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指引。建立健全合理高效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堅實基礎。

要堅持人民立場,完善教育資源配置制度化體系,確保資源分配的可持續性。通過政策傾斜與資源調配,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地區和羣體傾斜,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加速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構建多維度的教育評價體系,以綜合素質評價爲核心,注重學生個性化成長和創新能力培養。要構建動態化教育服務供給體系,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建立與人口變化聯動的公共教育服務機制,綜合運用人口數據、遷移趨勢等分析模型,依託大數據技術實現供需精準匹配,推動教育資源科學配置與動態調整。

建立健全合理高效教育資源配置機制,要以優質教育供給築牢民生根基,以人民參與凝聚共識,以人民需求配置資源,以人民滿意爲檢驗標準,讓人民羣衆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續,不斷匯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偉力。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