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演習遭評無濟於事 外媒:臺將領戲稱「兩岸開戰躲山裡」

2025年07月14日金門縣/金門防衛指揮部14日實施「漢光41號演習」實彈射擊。(於家麒攝)

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漢光演習」正在進行中,爲抵禦陸攻臺而準備,而金門的演習格外受到關注,因其地理位置鄰近大陸而被稱爲臺灣的前線。然而,當地許多居民認爲演習沒有太多實質效益。此外,一名金門政府的官員更透露一名將領私下玩笑話,該將領稱,若兩岸真的起衝突,部隊會直接撤到山裡,這樣才能避免戰事升級,也能把金門的破壞降到最低。

《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記者曼德爾森(Allegra Mendelson)前往金門採訪漢光演習實彈演練,報導指出,今年的演習規模與時長均創歷史新高,共動員超過2.2萬名後備軍人,展開爲期10天的武器訓練與各種實地操演,包括深夜在臺北捷運系統中奔跑的城市作戰演練。而金門的演習格外受到關注,因爲其地理位置緊鄰中國大陸,被稱爲臺灣的「前線」。

然而,金門在地的居民與駐軍認爲,「前線」這個稱號如今恐怕已經不再適用;以當今中國大陸擁有的先進武器而言,若真要對臺灣發動攻擊,完全可以直搗要害、直接攻擊首都臺北。

代表金門擔任立法委員的陳玉珍說:「過去軍事技術不夠先進,中共只能轟炸金門島,但現在他們可以發射飛彈越洋攻擊,甚至可以打到美國。」

作爲今年更大規模「漢光演習」的一部分,軍方也加入了「無腳本」的環節,以更真實地模擬遭遇攻擊時的應變情境。在金門,這代表參與夜間演習的部分士兵,事前並未獲知關鍵資訊。如同整體漢光演習,今年金門的操演規模同樣創新高,全島約3,000名駐軍全數參與。

一名金門防衛指揮部指揮官受訪問時表示:「這是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雖然這些小島過去也曾納入年度漢光演習,但今年我們特別調整,讓所有島嶼能同時進行實彈射擊。」

然而,對於住在金門的人來說,許多人並不認爲這些軍演真的有多大實質效益。任職於金門縣政府的官員王頌瑋(Wang Song-Wei,暫譯)說:「我曾經跟一位將軍開玩笑,他說如果真的打起來,部隊會直接撤到山裡,這樣才能避免戰事升級,也能把金門的破壞降到最低。」

過去金門島上曾駐紮約10萬名士兵,但多年來人數大幅減少,如今僅剩約3,000人,對比中國大陸超過200萬的軍力,這個數字幾乎無力防守。立委陳玉珍解釋,金門駐軍變少,某種程度上也是爲了讓這座島嶼「不那麼具攻擊價值」,以降低其成爲攻擊目標的風險。

此外,金門如今也早已不像一座前線應有的模樣。許多昔日的軍事基地已改建爲博物館,砲臺成爲觀光展示用道具,老舊的戰車則被棄置在戶外,鏽蝕腐敗、任其風化。

而最令金門處於劣勢的關鍵因素在於,一旦遭到攻擊,這座島幾乎只能自力更生、孤立應戰。

立法委員陳玉珍表示,臺北的國防部對金門的「官方態度」是:如果金門遭到攻擊,當地居民將必須「自行奮戰」。這樣的觀點也獲得多位金門居民的共鳴,其中包括一名已退休、曾是臺灣本島軍中作戰單位的高階指揮官,該軍官坦言:「如果真的與北京發生衝突,對臺北來說,派兵增援金門不會是優先事項。」

王頌瑋(Wang Song-Wei,暫譯)認爲,臺灣總統賴清德之所以決定擴大今年「漢光演習」的規模,其中一個原因是爲了對美國展現姿態,而作爲所謂「前線」的金門,自然必須納入演習之中。王頌瑋:「賴清德很可能是在向川普示好,他是一個會基於忠誠行動的人,而川普要的是別人低聲下氣,賴現在就是在做這件事。」

儘管臺北不少人對於攻臺一事相當擔憂,但對金門人而言,他們普遍不相信中國大陸會攻擊「自己人」。正如一位居民所說:「金門和廈門本來就是一家人。」報導指出,兩地文化相近,許多住在金門和廈門的人彼此都有親屬關係。

近年來,北京政府正積極利用這種情感連結,發展出所謂的金門模式,這指的是陸方海警在金門周邊活動,藉此推動「法理上的兩岸關係」,其最終目的是削弱臺北對臺灣海峽的管轄權。多年來,中方已派出大量公私船隻進入臺灣海峽,作爲其「灰色地帶戰術」的一環,試圖以非軍事手段恐嚇與施壓臺灣。

而報導指出,就在軍演正式展開時,一艘大陸漁船悄然靠近海灘,這一幕對現場的人來說一點也不意外,正好揭露了這場對峙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