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演習菜籃掩體熱議!專家稱概念正確 但結構脆弱恐導致嚴重後果
八軍團564旅岡山部隊14日下午在歸仁區實施漢光演習「灘岸殲敵」課目,四周佈署機槍手戒備。(程炳璋攝)
近日網路有一張漢光41號演習以「菜籃」作防禦工事的影像,遭批評演習過於隨便。陸軍迴應,該畫面是7月11日臺東果菜市場執行戰場經營科目中的「假工事」,刻意設置成僞裝警戒哨,用在吸引敵軍火力。「臺灣事實查覈中心」引用專家說法,演習中就地取材概念正確,但工事設置仍須考量實用性。
「臺灣事實查覈中心」指出,社羣平臺上近期流傳一段影像,畫面中一名持槍士兵站在一處以菜籃堆疊的結構旁,其他官兵則以深色帆布覆蓋,試圖僞裝成臨時掩體。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漢光演習,令人汗光」。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花防部)則迴應,畫面中的菜籃堆疊處是刻意設置的欺敵設施,讓守方掌握敵軍動態。以菜籃僞裝掩體,結合迷彩或黑色帆布覆蓋,正是當時就地取材的結果。
花防部強調,部隊也常以木製結構仿製戰車,或堆放沙包提升掩體防護力,任何能發揮掩蔽、欺敵效果的物品皆可利用,這是世界各國軍隊普遍採行的經驗法則。此次演習在路口設置的僞裝設施,外觀刻意顯眼,用以吸引敵方偵查與攻擊。真正提供防護的堅固掩體則設在市場後方,部隊依作戰教範選擇安全位置隱蔽,藉由「隱真示假」的設計,分散敵軍注意力。
文章中提到,訪問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以及多位資深軍事記者後,皆表示,陸軍演習「現地取材」的概念本身並沒有問題,但選用的材料應該堅固、實用,像是車輛、沙包或其他能提供實質防護的物品。專家還提到,「以菜籃堆疊而成的結構極爲脆弱,腳一踢就會倒塌,根本無法提供任何防護,甚至可能讓不知情的官兵誤以爲可以作爲掩體依靠,反而在敵軍攻擊時造成傷亡。」
另軍武粉專「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則披露,其實這次漢光演習中,國軍52工兵羣首次運用「機動阻絕器材」,即HESCO構築防禦工事,這款外觀像大型蛇籠的裝備,是由可摺疊的金屬網和高強度織物組成。一旦展開,只需就地取材填入沙土,就能在極短時間內打造出堅固的防爆牆、掩體,因爲強度夠,國外甚至拿來當防洪堤壩,可惜在網路上都被「菜籃掩體」搶走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