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要信號,影響十年的錢袋子
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一個重要的信號,幾十年來我是第一次聽到的,那就是央行警告說現在物價太低了,央媽的原話是:物價回升速度明顯低於金融總量的增速,價格調控的思路要從防哄擡物價轉向反低價傾銷。
看懂了嗎?20年來,央行把“縮”這個字擺到檯面上來了,這是第一次。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信號,直接說結論,未來十年,我們應該是很難有通脹了。
因此,我們要握緊自己的錢袋子,順應“縮”這個趨勢來應對,投資講究的是在對的時間把事情做對,看懂了趨勢,你就基本上算做對了一大半。
央行這話大家好好品一品,那意味着什麼?也就是說,在這個逆週期調節裡面,物價上漲的速度沒有跟上我們過去印錢放水的速度。那說人話就是央行印了很多錢,放了很多水,但這個社會並沒有通脹,反而是錢越來越值錢了,那這就非常奇怪的。我今天要給大家一個很大膽的結論,我認爲當下這種情況至少還會持續好幾年。未來幾年,如何“存錢”的重要性可能遠超大家的預期,中國無法通脹的三座大山短期內都很難解決。
首先,中美關稅戰本身就帶來一個巨大的“縮”的壓力,而這個壓力,你就算開核動力印鈔也很難抵消。在過去的幾十年,在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人負責生產,美國人負責消費,中國人手裡有貨,美國人手裡有錢,中國不斷的生產商品,美國不斷的印美元,導致這幾十年來中國的產能在不斷的擴大,積累了巨大的“縮”的壓力。而美國不斷的印發美元,積累了巨大的“脹”的風險,中美貿易戰開打,關稅戰開打,那大量的商品突然就沒有人買了。那商品沒人買,是不是隻能降價?工廠裁員降薪,這就像陷入到了一個雖然東西越來越便宜,但買的人還是越來越少的循環當中。所以,只要貿易戰一天不結束,中國就會有一個巨大的“縮”的壓力頂在這裡,你很難通脹起來。
你可能會說,我們不是在刺激消費嗎,不是持續在出臺國補和以舊換新這類政策嗎?但我跟你講,今年國補和以舊換新的政策,它存在一個天然的問題,國家補貼兩萬,讓你買一臺20萬的汽車。請問真正買這個汽車的人是真的缺這兩萬嗎?明顯不是,是因爲他本來就有18萬。那這裡就會出現兩個明顯的問題了,第一,補貼的費用,有錢人的收益遠遠大於那些沒錢的,因爲無論你補不補這兩萬,他遲早都會換車,只不過你把它刺激到今年提前換了這個車而已。第二,你今年把所有的需求都提前挖出來了,那明年怎麼辦呢?再往後又怎麼辦呢?就好像雙11賣的東西的確很多,但雙11的前後大家基本都不消費,等着雙11打折再來買。那一算賬,商家其實並沒有多賺錢,反而更忙了,補貼的更多。所以,今年的刺激消費等於把明後年的需求提前給挖出來了,那明年後年是不是壓力就會更大了?
好了,這裡就會牽扯出另一個問題,爲什麼大家都不消費?是不消費還是沒有錢消費?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有答案。中國在高速發展幾十年之後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怎麼分配社會財富的問題。中國的工業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讓有錢的和沒錢的享受的東西基本差不多。但問題是我們發現了一個矛盾點,那些上億、幾百億的富豪,那也是一日三餐也只能睡一張牀。他在基本消費上,他比普通人多不了太多。如果給底層分配財富,那社會成本就會大大的增加,同時打擊了中高層的積極性,那大家都躺平了,不奮鬥了。但如果不給底層分配財富,那消費力又上不去,解決不了產能過剩,解決不了蘇的壓力。
上面這三個問題,構成了當下中國無法通脹的三座大山,是新三座大山,而且這些問題短期內都很難解決。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我們的錢究竟應該怎樣“存”纔是最好的選擇?
既然大家都知道未來很難通脹起來,大家還不如多變着花樣存錢,存到一些有息資產上,多吃利息。當然,吃利息並不是教你錢存銀行哈,其實這就是我在2021年就提出來了的觀點,並且那個時候就開始行動的事情,就是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閒錢來買中國紅利股票。比如說,那些壟斷行業的央企股票,每年的分紅又高(遠遠超過銀行存款利息),而且可持續,股票價格還很便宜。
其次,如果你還是願意承擔一點風險去買股票,我建議你多考慮一些那些在未來這樣的環境下,真正是“剛需”的行業中的最好的企業。那什麼行業纔是真正的“剛需”呢?我告訴你,大多數都集中在公用事業行業中。舉個例子,你想想看,管你經濟怎麼樣,中國用煤發電的量是不是非常恆定?另外,不管你經濟通脹還是通縮,只要社會要穩態運轉,基建就永遠少不了,全球都這個規律,你去世界任何一個發達國家走走看,那座城市裡面沒有道路街區,樓堂館所在,機場車站港口碼頭這些東西在修修補補。很多人理解基建是房地產,其實錯了,基建本質是公用事業,所以市政工程的公用事業的項目中,基建是最穩定的一塊,何況我們還有一帶一路戰略的挖挖,還要挖個幾十年,對吧?
最後,我告訴你,錢這麼銀行放着肯定還是要貶值的,你那點銀行存款利息是怎麼都跑不過貨幣貶值程度的。所以,餘錢閒錢還是要投資,要買資產,而且要買現在還很便宜,行業是剛需的,最好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