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技世界 兩套平行系統
(圖/中新社)
川普如願地二度當選美國總統,意謂着美中科技戰將持續白熱化。從川普第1任起,中國已意識到嚴重性,想方設法與美國科技脫鉤,走自己的路。
當全球PC市場仍被Windows、macOS與Linux三大系統壟斷時,中國科技企業華爲近日以一場發佈會宣告鴻蒙電腦作業系統首次亮相,搭載該系統的「鴻蒙電腦」將於5月19日正式上市。至此,鴻蒙作業系統已宣告正式成爲全場景智慧型作業系統,實現了手機、平板、電腦、汽車、智慧螢幕的全場景連網。
至此,科技世界已然出現明顯的分裂跡象,這對全球產業、消費者及各方面將有何長遠影響?
首先是,對全球而言,科技世界正式走向「雙軌制」。鴻蒙若真在PC上站穩腳跟,加上手機、汽車、IoT已有一定基礎,世界將逐漸出現兩個「互不相容」的作業系統宇宙:一邊是美國主導的Windows/macOS/Android/iOS;另一邊是中國主導的鴻蒙全場景系統。就像冷戰時代的兩個經濟陣營,未來的科技產品、軟體服務、甚至AI模型可能會變得「區域化」、甚至「排他性更強」。
其次,全球消費者將面臨「平臺選邊」的困境。消費者可能得選擇用哪一套生態,因爲跨平臺的協同變得困難,例如:用Windows的人可能無法順暢使用鴻蒙手機,用鴻蒙電腦的人可能跑不了Adobe相關軟體。此外也造成開發者壓力劇增,原本一套程式支援主流平臺就夠,現在還得重新適配鴻蒙,除非工具極度方便,否則可能造成生態分裂。
最後是可能帶來技術創新與效率提升,但也同時具有風險。鴻蒙的分散式架構與AI整合確實有技術亮點,特別是在辦公場景下的多設備互通。然而也帶來新的資安風險與資料封閉性問題。若兩套系統不相容,會讓使用者被綁死在單一陣營裡,極不方便。
數位科技方面的「反全球化」,對美國而言,是一把雙刃劍。美國曾是全球化的推動者、領頭羊,當科技世界出現分裂時,美國受何影響?
首先,當全球供應鏈開始分裂,美國可加速重建自己的關鍵技術供應體系,包括晶片製造、稀土戰略、先進材料等。這樣的自主掌控有助於避免類似中國斷供稀土或半導體的風險,降低對他國的戰略依賴。
其次,反全球化的趨勢讓美國有更強的理由限制技術出口、阻斷關鍵技術流出,有助於保護核心研發成果。
最後,當數位科技生態分裂成「美系」與「中系」兩套,許多國家會被迫選邊站。美國若能鞏固其科技盟友,可以進一步擴大其陣營的話語權與標準制定能力,在國際技術規範、AI倫理、數據治理等領域繼續領導。
至於負面影響部分: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長期仰賴全球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高利潤,如果科技脫鉤擴大,將導致這些企業失去中國用戶、開發者與供應鏈,影響營收與股東價值。
其次,若中國能在國內建出一套「去美國化」的完整技術生態(鴻蒙+麒麟晶片+百度AI+阿里雲…),將吸引發展中國家追隨。長遠來看,美國科技標準的全球主導力可能被削弱,形成兩個互不兼容的技術世界。
最後,全球化時代,一個新創企業只需針對主流平臺開發產品即可。但若科技分裂,企業將被迫爲多種系統重新開發與維護,導致成本提高、創新速度放緩。
整體而言,反全球化對美國是一種「戰略上得分、經濟上失血」的局勢,鴻蒙生態系成功與否還待驗證,但科技世界的分裂大勢,怕是很難逆轉了。(作者爲科技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