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長女的覺醒...榮格心理分析師:每個孩子要承受最大重擔,就是父母未實現的人生

作者: 詹姆斯.霍利斯

我與個案合作時,通常會遇到各種形式的阻力。在比較明顯的層面,有時個案會對一些主題避而不談,因爲他們知道那些主題帶有壓力,或是迫使他們處理一些不想面對的事。更常見的情況是,個案經常表達對自己的失望,因爲他們一再重複相同的無益行爲,而那些行爲正是他們尋求心理諮商的原因。

誠然,我們能夠,也必須爲自己的改變或不改變,以及兩者所帶來的結果負責,但我們不要忘了,在各式各樣的行爲之下,有一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古老故事或心理模式正在進行,可以稱之爲後設故事(meta-story,作者解釋其爲早年生活經驗所形成的潛在故事,而我們成年後則繼續無意識地服膺這些故事,影響着我們的選擇與行爲),或是後設情結(meta-complex)。這個故事未必是我們有意識察覺到的,但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持續存在,而且極其有害。

但首先,讓我們先談談情結(complex)。我認爲在榮格對我們瞭解心理運作方式的所有貢獻之中,「情結」或許是最有助益和實用的概念。簡言之,情結是帶有強烈情感能量的經驗,它存留在我們的心靈中,當它遭到觸發,會篡奪自我(ego)的狀態,並重演其過往的訊息(message)。

當人們質疑自己在某個衝突中爲何會產生某些行爲,或是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或「我一時失控了」,他們說的就是這種解離能量叢集。我們都有這些東西,因爲我們都有個人的歷史,我們的心靈生活也累積了某些情緒張力,時時刻刻如影隨形。

觸發深層的心理模式

在一個臨牀案例中,辛西亞是家庭與社交圈中的「可靠人物」,若家人有事,或是家裡有活動,都會找辛西亞處理。所有人一致認爲,辛西亞是個使命必達的人,從不推辭,也不抱怨。顯然,她似乎樂於承擔這些責任。然而,曾有人問過她,是否真的心甘情願?辛西亞是否曾經問過辛西亞,她對自己人生的真正感覺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辛西亞會表達她的樂意,或至少表示接受別人對她的這種期待。但實情是,辛西亞的人生就像一座她無法逃離的牢籠。換句話說,辛西亞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

辛西亞是家裡的長女,父母的婚姻有很多問題。她從小就學會在父母爭吵的時候,默默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如果他們無法扮演好大人的角色,她就必須填補那個空缺。她去完成父母未竟的責任,或是用開玩笑轉移其注意力,或是用優異的學業與體育成績轉換家裡揮之不去的陰鬱氣氛。每個人都愛辛西亞,每個人都對她寄予厚望,但沒有一個人(包括辛西亞自己)意識到,她其實只是個孤單無助的孩子,正在拼命盡其所能,只因她周遭的人未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辛西亞的例子中,當她開始處理自己的夢境,打開了歷史的小盒子。她的夢境一再出現童年時期充滿憂慮的情境,使她感到筋疲力竭、害怕又緊張。因爲她承擔太多其他人的責任,以致沒有時間可以留給自己,也從未被允許放鬆或休息。

她需要學習拒絕別人(她確實也慢慢學會了),正面對抗那些持續加重她負擔的人,並在每個情境中問自己,「我對這件事的真實感覺是什麼?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不能做真正想做的事,但假如我們不偶爾這樣做,我們就沒有在過自己的人生,而是在過別人的人生。

榮格曾提到,每個孩子要承受的最大重擔,就是父母未實現的人生,辛西亞可說是其中一個例子。我很高興的報告,辛西亞持續釐清每個情境的動機,使她開始過着愈來愈充實與滿足的人生。我曾說過,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每個抉擇、每個關頭問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做這個選擇,是出於什麼樣的內在動力?」我若不問這個問題,我很可能又會回到自動駕駛模式,再度受到後設故事所限制,讓它在心靈的各個層面發揮作用,並奪走我選擇的自由。

本文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的《穿越中年迷霧:榮格心理學家的指引,開啓內在對話,理解焦慮、創傷、夢境、陰影,解答生命難題,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