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達資本應文祿:創投正迎來春天的氣息

創投行業正迎來春天的氣息,這是應文祿的切身體會。

“當前是最佳佈局時點,要大膽行動,責任由我承擔,但錯失機會就是團隊的責任。”應文祿很直白地對團隊成員下達了指令。"Never give up"亦是他對市場的信心。

2025年4月16-18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網共同主辦的第19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隆重召開。在會上,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以《馭變圖強:創投行業在全球格局變革中的進階之路》爲主題,詳述了他對當前創投市場的理解。

以下是現場演講速記,由投中網整理編輯:

謝謝各位。很高興來到投中每年一度的年會現場。

去年上半年行業整體處於低迷狀態。去年上半年我參會交流時發現,包括主流機構在內的投資機構都異常謹慎。這個階段我曾質疑市場是否真的失去機會,但注意到5月,總書記在濟南召開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出現創投行業代表的身影,這個信號引發了我的思考。

基於這個判斷,在去年7月毅達資本半年度工作會議上,我明確向團隊提出:“當前是最佳佈局時點,要大膽行動,責任由我承擔,但錯失機會就是團隊的責任”。7月參加《證券時報》行業年會時,我公開呼籲同行把握機遇,用"Never give up"表達對市場的信心。

市場在去年9月迎來轉折,"9·24"政策組合拳顯著提振了一二級市場。對於今年的判斷,我在年度會議上用“外緊內鬆”和“表冷內熱”概括:國際形勢趨緊倒逼國內深化改革開放;表面經濟數據承壓,但內部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持續推進。

現在到4月,我認爲"分化"成爲新的主題詞,具體表現爲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發展差距明顯拉大。這個判斷是否正確,有待時間驗證,但確實反映了當前市場的典型特徵。

重塑:全球格局的多維變革

我想用三個重塑來闡述當前的發展態勢:

第一個關鍵詞是科技格局重塑。自2018年中興、華爲事件引發美國技術封鎖以來,中國企業在科技領域的突破呈現加速態勢。這種外部壓力倒逼國內工業體系不斷完善、科技產業持續升級。以半導體行業爲例,2018年之前,創投機構對該領域的投資普遍持謹慎態度,而科創板的設立爲長週期科技項目提供了重要支持,促使創投機構敢於佈局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需要長期投入的領域。當前AI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改變了科技競爭的格局,中國和美國已成爲全球AI發展的兩大核心力量,其他國家在這一領域的佈局面臨顯著挑戰。從過去的“單向追趕”到現在的“雙向角力”,如今,中美科技格局已然發生了根本性的深刻變化,這種轉變不僅直觀反映出中國科技實力的快速提升,更意味着全球科技秩序正在經歷一場意義深遠的調整與重構。

第二個關鍵詞是經濟秩序重塑。當前中美貿易關係進入新階段,對中國科技企業和外貿企業產生實質性影響。根據官方數據,中國對美直接出口規模約4390億美元,加上轉口貿易部分,整體衝擊不容忽視。爲應對這一局面,對外,中國正通過多邊外交和經濟合作進行戰略對衝,包括深化與歐洲的合作、加強東南亞地區佈局等舉措。對內,提振消費、穩定股市、對受影響的企業進行幫扶無疑是關鍵的一環。從本質上看,當前的貿易摩擦已演變爲一場沒有硝煙的經濟戰爭,需要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第三個關鍵詞是中國資產重塑。在過去的數年時間裡,中國資產一直面臨着估值低迷的困境。然而,自2025年起,情況發生了顯著且積極的變化,迎來了一場深刻的估值修復與重構進程。從全球資本流動趨勢觀察,美元作爲傳統避險貨幣的地位正面臨結構性挑戰。近期市場動態顯示,香港市場集聚的美元基金規模呈現顯著增長態勢,這一資金流向具有重要的市場指示意義。過去五到六年期間,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領域取得的實質性進展,正在推動市場對資產價值的重新評估。儘管近期A股市場出現波動,導致部分投資機構轉向謹慎樂觀立場,但我們認爲產業結構優化帶來的價值重估將是長期趨勢。當前市場調整階段可能恰恰孕育着重要的戰略配置機遇,從投資週期角度而言,現在或是佈局中國優質資產的黃金窗口期。

升維:創投行業成爲戰略支點

當前創投行業正在經歷歷史性的定位轉變。從行業發展歷程來看,創投原本屬於金融體系中相對小衆的領域,但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其戰略價值得到重新認識。

在美國視角下,股權投資被視爲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是科技創新的關鍵驅動力,同時也是其全球競爭戰略中的重要武器。美國通過設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等手段,限制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股權投資。

近兩年,中國在應對美元體系變化的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持續加大對創投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實際上已將創投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創投基金天然地具有撬動社會資本的槓桿屬性,能夠成爲政府和社會共同支持科技發展的重要橋樑。曾經屬於小角色的創投行業,如今已走向舞臺中央,升維成國家頂層設計的一部分,成爲產業升級的支點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這一轉變帶來諸多實質性變化。中國人民銀行在"兩會"期間出臺新規,允許主要私募投資機構發行科創債券。雖然歷史上也存在類似政策,但以往主要面向國有企業,民營創投機構往往面臨較高融資門檻和成本。

趨暖:行業正迎來春天的氣息

關於當前創投行業的發展態勢,我認爲可以用"趨暖"來形容,整個行業正在迎來春天的氣息。

這種回暖體現在三個關鍵環節:

在資金端,我們看到資金來源變得更加豐富,資金屬性越來越長期化和耐心化;

在投資端,熱點頻現,機會涌動。我們看到,今年開年以後,主流私募機構開始積極招兵買馬,出手頻率加快,一掃去年上半年的迷茫。科技投資向縱深發展,AI領域、機器人領域、智能駕駛領域等創新創業項目層出不窮,這些都爲創投行業提供了豐富的投資標的。

在退出端,監管環境正在逐步改善,證監會在退出機制方面展現出更加友好的態度,整個行業的生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然而在行業向好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正視潛在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在國有LP主導的情況下,如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防止擠出效應,平衡各方利益;退出通路方面,雖然有所改善,但退出通道仍需進一步加粗,募投管退正向循環仍需進一步完善。

定力:在不確定性中做好確定性投資

面對目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特別是在特朗普政府時期頻繁政策變動的效應下,這種不確定性已成爲行業共識。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確定性投資機會成爲關鍵課題。基於個人20年的投資經驗,我認爲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核心原則:

第一:定賽道,聚焦核心賽道。必須建立長期投資視角,千萬不要被眼前的變化、眼前的黑遮住雙眼。投資就是一場長跑馬拉松。歷史經驗表明,多數突發事件的影響可能都只是暫時的。從當前資本市場導向來看,無論是科創板、主板還是深交所、北交所,都對企業的科技含量提出了明確要求,缺乏技術支撐的企業已難有發展空間。因此,聚焦科技主賽道,特別是"AI+"等前沿領域,將是未來的主流投資方向。

第二,建生態,提升賦能能力。從過往單個項目投資轉向生態系統佈局。深入研究各行業的生態格局,將生態研究清楚後,再去識別裡面的投資機會。產業鏈生態是創投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把風控,強化風險管理。在現有的錯綜複雜的環境下面,風控是一門學問,風控能力直接決定投資成敗。

第四,穿週期,適應變化可持續。市場上沒有成功的路徑,如果有,這種路徑反而可能會成爲一種風險。水無常勢,投資人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策略,在進退之間保持平衡。只有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產業週期的變化、經濟週期的變化,踩過了很多坑,避過了很多雷,投資人才知道這個行業有多麼的難做、多麼的驚險。變化是新常態,沒有一成不變的成功法則。唯有不斷調整打法,積累穿越週期的能力,才能在變化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高質發展是對抗壓迫的最大利器”。中國的發展歷程反覆證明,外部壓迫不僅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反而會成爲推動我們不斷強大的動力。

回顧過往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當前的挑戰並非首次面對。2001年,在中國加入WTO之初,由於當時國內工業體系尚還薄弱,反對聲音不少。根據前領導人的回憶錄記載,這一重大決策過程承受了巨大壓力。然而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我們不僅成功應對了挑戰,更取得了令美國不得不重視的發展成就。

2018年,我國又遭遇了壓迫式的技術封鎖戰,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但事實證明,這種壓力反而推動了我國工業體系的升級和科技進步。基於這些歷史經驗,我相信在當前關稅戰的背景下,憑藉中國人的智慧同樣能夠找到突破之路。

各位同仁,我們身處創投行業,無疑是幸運的。在時代的宏大敘事中,我們不僅是見證者,更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在這個充滿變革與機遇的時代,我們應該以堅定的決心支持國家發展戰略,在國家應對外部挑戰、實現自身強大的進程中,留下屬於創投行業的深刻印記,與國家一同在“馭變圖強”的道路上不斷奮勇邁進。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