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破解流傳最廣的5個身高謠言
作者:北京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治醫師秦淼、副主任醫師蘇暢
審覈:北京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醫師吳迪
在兒科內分泌門診,家長們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身高焦慮記”。“醫生吶,我家孩子比同齡人矮了半個頭,是不是得趕緊打生長激素補救一下?”“聽說晚發育的孩子後期能‘逆襲’猛躥個兒,我們要不要再觀望觀望?” 這些問題背後,體現了家長們對孩子滿滿的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渴望,但是理性看待身高問題纔是最重要的。今天,咱們就一次性戳破流傳最廣的5個“身高謠言”,幫助家長們走出身高焦慮的“迷宮”。
01爸媽高,孩子一定高?
不少家長覺得自己身材高挑,孩子肯定也矮不了。但遺傳學裡有個“迴歸均值”的現象,通俗來講,矮個子爸媽的孩子,有可能突破父母身高限制,長得更高;高個子爸媽的孩子,也存在比父母矮的可能性。而且,遺傳並非100%決定孩子身高。研究顯示,歐美人身高受遺傳因素影響大概在80%,亞洲人則爲65%(±12.2%)。
除了遺傳,後天的營養供給、生活環境、氣候變化、生活方式(像睡眠質量、運動量)以及心理狀態等,共同構成了影響身高增長的複雜“生態系統”。最後要鄭重提醒家長們,如果孩子的身高明顯矮於同齡兒,可別猶豫,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02孩子矮,是因爲“晚長”?
醫學上的確有個專業術語叫“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晚長”。由於青春期發育晚於同齡兒,生長突增也晚。但實際上,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的總體發生率僅爲2.0%~2.5%,而且通常父母有一方存在非常明確的晚發育情況,比如媽媽15歲纔來月經初潮,爸爸高中才躥個兒等。而且這類“晚長”的孩子,最終身高大多處於父母目標身高範圍的下限,很少能超越父母目標身高。
因此家長們務必注意:當孩子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身高曲線第3百分位,或者生長速率明顯變慢時,不管性發育是早還是晚,都要儘快去醫院找兒童內分泌專科排查,看看是否存在疾病因素。此外,無論早長晚長,成年身高的75%都是在青春期前完成的。
03孩子在學校偏矮,就是矮小症?
生長和發育的個體差異非常大,和同齡人橫向對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家長留意孩子是否存在異常。不過,“偏矮”並不等同於“矮小”。矮小症有明確的界定標準:身高低於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兒童身高標準曲線的第3百分位,或者平均身高2個標準差(- 2 SD)。家長們可以通過微信公衆號“北京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中“科普園地”的“生長髮育”小程序進行身高狀態查詢。一旦孩子身高符合矮小症的標準,就得趕緊去醫院查明病因。
非常關鍵的是,從孩子出生起,家長就要持續觀察年生長速度,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建議每3-6個月爲孩子測量一次身高(測量時要選在清晨空腹、免冠、脫鞋,讓孩子靠牆站直),監測年生長速度,並繪製生長曲線圖。如果一直低於生長曲線,或生長速度減慢、生長曲線呈現向下趨勢,就得及時就醫。
04骨齡偏大就長不高?
骨齡是反映骨骼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很多家長拿到骨齡報告,一看到 “骨齡大於年齡”,瞬間就慌了神,擔心孩子馬上要提前停止生長。雖說骨齡的規律性變化,能較好地展現兒童體格發育狀況和生長潛力,可骨骼發育受遺傳、內分泌激素、炎症、營養狀況、藥物、應力刺激、環境因素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單次骨齡檢測僅僅能反映當下的發育狀態,僅憑一次檢測結果來預測孩子未來身高,並不科學。再者,骨齡是動態變化的,並非與年齡同步增長。
研究發現,亞洲孩子在3-6歲時,骨齡通常比實際年齡落後1-2歲,隨後逐漸與年齡持平。步入青春期啓動階段後,在半年到1年的時間內,骨齡可能會突然增加1-2歲,而後增長速度又會放緩。因此,骨齡偏大並不絕對意味着影響身高,需要由兒童內分泌專業醫生根據孩子的性別、性發育成熟度及進展速度、生長速度、父母身高及發育年齡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05孩子不高,打生長激素就行?
隨着生長激素的廣泛應用,“打激素長高”的說法愈發盛行,甚至出現了非醫學目的的濫用亂象。實際上,生長激素屬於處方藥,其使用有着明確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必須在具備相關資質的醫療機構,由專業醫生開具處方纔能使用。
此外,家長和孩子要清楚,雖說生長激素對多數兒童而言相對安全,但也存在引發甲狀腺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糖代謝異常、良性顱高壓、股骨頭滑脫等不良反應的潛在風險。總之,生長激素對於非生長激素缺乏的兒童,增高效果有限,“定製身高”更是難以實現。盲目爲了長高而進行醫學干預,並非明智之舉。
走出“身高焦慮”,科學管理是關鍵
幫助孩子長高,家長能做的不少,實用建議如下:
1. 定期監測身高體重,繪製生長曲線:從孩子出生起,至少每年詳細記錄身高體重數據,並繪製生長曲線圖,通過動態觀察,清晰掌握孩子的生長趨勢。
2. 營造健康生長環境:
營養均衡:嚴格遵循中國居民平衡膳食指南安排飲食,鼓勵孩子主動選擇有營養的食物,儘量少吃精加工食品,減少外賣攝入,不喝飲料、奶茶等。對身高增長緩慢的寶貝們,家長可按照《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食養指南 (2023年版) 》建議調整飲食習慣。
保證睡眠:學齡前兒童每天要保證10-13小時的充足睡眠,中小學生則需保證8-10小時睡眠,晚上10點前一定要入睡。
堅持運動:學齡兒童每天應保證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運動項目要兼顧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抗阻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力量。
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多曬太陽:鈣的吸收離不開維生素D,而90%的維生素D源自曬太陽後的皮膚合成。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既能促進骨骼健康發育,又能改善夜間睡眠質量,還能讓孩子保持愉悅心情。
關注心理:孩子的自信心離不開家長的鼓勵和發現孩子長處的智慧,家長要避免過度關注孩子身高、盲目攀比,應全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和積極向上的情緒環境。
3. 發現異常及時就醫:一旦察覺孩子生長髮育出現異常,務必儘快前往兒童內分泌專科就診,進行骨齡、生長激素、甲狀腺功能等基礎檢查,明確病因後,制定專屬的個性化干預方案。
已有研究明確指出,身高與事業成功與否無關。比身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科學、理性的關愛下,健康茁壯地成長。放下焦慮,科學管理身高,避免過度激進,從健康生活方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