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全通過!溫州街12戶日式宿舍拍板列歷史建築

溫州街18巷內的日式宿舍建築列爲歷史建築。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臺北市溫州街12戶日式宿舍建築今排定文資審查,同時也審查是否列爲聚落建築羣。當地居民表達同意單點列爲歷史建築,但不認同列爲聚落,與文資團體意見相左。經文資審查後投票,12戶列爲歷史建築,但不列爲聚落建築羣。

文化局表示,在112年「溫州街18巷16弄1、3、5、7、2、4、6 號」現勘暨審查會議,決議具文資價值潛力。而113年也辦理「溫州街18巷8、10、12、14、16號」同樣也具有文資價值潛力,因此也列冊追蹤。近期新工處要在周遭開闢道路,因此啓動文資審查。

文化局介紹,該建築羣橫跨昭和的1920年代到50年代建築,曾有帝大教授及相關高等官舍,更反映1950年代戰後經濟艱困時期的建物空間材料及工法,也反映臺灣亞熱帶氣候、廊道、緣側的設計較長。

不過,建物負責單位臺灣大學坦言,學校目前71處文資,近四年增加23處,量體龐大,爲此在有限資源,優先保存修復校舍計劃,進行中的包含校史館、鹿鳴堂及法律學院等,共計11億元,盼對於保存價值不高的建物,能審慎評估財務人力。

於此同時,由於上述12戶的單點建築,因此文資團體等民衆建議,應以「聚落建築羣」類別提報。贊成的民衆出席會議認爲,目前已找不到如此大宿舍聚落羣,也是難得的都會生態,具有歷史脈絡。

然而,土地所有權人認爲,住戶想要表達反對,因爲該區重要的建築物都已列爲歷史建築或古蹟,無需要再特別列爲聚落,屆時都會影響到居民都更或改建的空間,此外,周遭的瑠公圳上頭有許多違章建築,認爲不具有文資價值。

當地龍坡里長黃世詮認爲,若該12戶的建築都有被以歷史建築保留下來,那就不需要使用聚落,因爲周遭也有其他的歷史建築等,若沒有畫入範圍內,是不是有區別性?且居民也擔心若被畫入區域內,相關的改建、都市更新等程序恐更冗長。

針對12戶的文資身份,經投票後,8、10號建築,10位同意列爲歷史建築、3位不同意。12、14號建築,11位同意列爲歷史建築、2位不同意。18巷16號有10位同意列爲歷史建築、3位不同意。最後的1、3、5、7、9、2、4、6號建築則有9位同意列爲歷史建築、4位不同意。全數列爲歷史建築。

至於「聚落建築羣」,出席的6位委員同意、7位委員不同意,因此不同意列爲聚落羣。

另一方面,文資委員詹添全說,臺大提出財政相關負擔,建議附帶決議文化局中央的文化部能統籌經費,優先補助。文化局則表示,目前北市有補助臺大相關文資修復,同步也協助申請文化部補助。

溫州街18巷內的日式宿舍建築列爲歷史建築。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溫州街18巷內的日式宿舍建築列爲歷史建築。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