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例行談話揭穿“雙重身份”
本報訊(記者周晶晶 通訊員郝碩)在一次與社區矯正對象的談話中,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檢察院檢察官武衍明發現,胡乙(化名)爲避免留下犯罪記錄,竟利用兩個戶籍“分身”爲兩人,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經依法監督,胡乙的雙重戶籍問題得以糾正。
“我的身份證號是420123……”今年1月,在江岸區社區矯正中心,武衍明正在和新入矯對象胡乙談話。當胡乙報出自己的身份信息時,武衍明手中的筆停住了——胡乙所說的姓名、出生日期、戶籍地,竟與判決書中載錄的信息完全不一樣。武衍明立刻警覺起來。
隨後,江岸區檢察院啓動調查覈實程序。經調取原始檔案、覈查人口信息系統及詢問相關人員,查明胡乙早年在原戶籍地湖北省紅安縣以“胡甲”的名字辦理過身份證。因爲要來武漢市黃陂區讀初中,胡乙便把戶口遷到了該區,並利用戶籍遷移漏洞,以“胡乙”的姓名重新進行了戶籍登記並辦理了身份證,但在紅安縣仍保留着原始戶籍。此後,胡乙擁有雙重戶籍長達20餘年。
2019年,公安機關在開展戶籍排查時發現了胡乙擁有雙重戶籍的情況,責令其註銷。但是,胡乙的父親僅註銷了紅安縣的戶籍,未上交“胡甲”的身份證。2024年6月,胡乙因涉嫌開設賭場罪被批捕後,爲避免留下犯罪污點,竟用已註銷的“胡甲”身份頂罪。
“判決書中的罪犯‘胡甲’根本不存在,需要啓動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由於胡乙開設賭場案是紅安縣法院判決的,依託武漢都市圈檢察機關工作協作機制,江岸區檢察院與紅安縣檢察院溝通情況後,將線索移送至該院,建議其及時進行監督。隨後,紅安縣檢察院啓動審判監督程序,法院更正了判決中胡乙的身份信息。
以辦理此案爲契機,1月20日,江岸區檢察院啓動“社矯對象戶籍異常”專項監督活動,聯合公安機關對登記在冊的300餘名社矯對象開展戶籍覈查,沒有發現其他社矯對象有類似問題。
1月23日,江岸區檢察院向該區司法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社區矯正機構對胡乙入矯時不如實告知身份信息的行爲依法予以懲戒,並在入矯登記環節認真核驗社矯對象身份信息。“收到檢察建議後,我們完善了工作流程,建立了信息共享機制,定期聯合公安機關對在矯對象開展信息覈查。”近日,江岸區司法局向該區檢察院反饋了最新工作進展。(周晶晶 郝碩)
(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