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鋰礦“斷供”引爆市場情緒,碳酸鋰期貨全合約漲停

一則停產消息引爆了碳酸鋰市場。

8月11日,截至收盤,碳酸鋰期貨全合約漲停。主力合約開盤即封漲停板,漲幅達8%,現報8.1萬元/噸,創近三個月以來新高。

消息面上,寧德時代(300750.SZ)8月11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在宜春項目採礦許可證8月9日到期後已暫停了開採作業,正按相關規定儘快辦理採礦證延續申請,待獲得批覆後將盡早恢復生產,該事項對公司整體經營影響不大。

滬上一位券商分析師對記者分析稱,相比光伏、鋼鐵等行業減產“自救”,鋰鹽行業一直處於產能去化程度不足的狀態。此次停產事件,市場更願意將其解讀爲“首個實質性減產信號”。疊加當前是傳統旺季備貨需求,短期情緒催化下碳酸鋰期貨價格大幅反彈。

期股聯動,鋰礦板塊集體爆發​​

資本市場上,碳酸鋰期貨漲停直接帶動A股鋰礦板塊集體大漲。

截至8月11日收盤,天齊鋰業(002466.SZ)、江特電機(002176.SZ)、盛新鋰能(002240.SZ)、贛鋒鋰業(002460.SZ)等多股漲停。

港股及海外鋰礦股同步走強,贛鋒鋰業(01772.HK)股漲超20%,澳大利亞Liontown資源公司、Pilbara礦業公司漲幅均超17%。

實際上,受到“反內卷”政策預期、規範礦權審覈等因素影響,7月下旬以來,碳酸鋰期貨由6.94萬元/噸漲至7.95萬元/噸附近,此後伴隨着該品種進入交易所調控週期、持倉資金的流入,又回落至6.7萬元/噸。如今衝上8萬元/噸,兩個交易日漲幅超15%。

“情緒比基本面跑得快。”某頭部期貨公司交易員稱,寧德時代的宜春項目在碳酸鋰供應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一旦停產超過兩週,下游備貨計劃或將被打亂。

據新湖期貨統計分析,寧德時代旗下江西宜春梘下窩礦區平均氧化鋰品位爲0.27%,規劃3300萬噸含鋰瓷土選礦項目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1000萬噸年選原礦產能已於2023年建成,對應鋰資源供給約4.2萬噸LCE/年,佔全年全球鋰資源供給約3%。

是否引發連鎖反應

除了寧德時代梘下窩礦區,還有7座鋰雲母礦山面臨集體“換證”。

政策面上,2025年7月1日,新《礦產資源法》實施,將鋰列爲獨立礦種。隨後,宜春市自然資源局於7月7日發佈《關於編制儲量覈實報告的通知》,提到轄內8宗鋰資源礦權存在出讓、變更、延續登記等越權情況,要求於9月30日前完成礦種變更儲量覈實報告。

“此次8個涉及換證的項目產量合計約18萬噸LCE,佔國內產量(含海外權益項目)的24%,佔江西產量的92%。”新湖期貨統計分析,若礦權問題進一步發展至其餘雲母礦,最多影響全球鋰資源供給約6%~8%。

不過,行業普遍認爲,當前碳酸鋰產量仍處於高位,減停產帶來的衝擊似乎還在可控範圍。

一德期貨有色金屬分析師谷靜分析稱,目前已經明確梘下窩礦區採礦端停產,據悉後期其選礦以及冶煉也會陸續停產,該礦山配套的三個冶煉企業奉新時代、萬載時代以及龍蟠時代碳酸鋰冶煉產能共計10萬噸,停產使得供給端每月減少9000噸。目前下游市場也逐漸進入了補庫時間節點,月度供需格局或由過剩變爲短缺。拉長週期看,由於停產時間週期並未明確,難以評估是否會扭轉年度供需平衡格局。

此外,今年國內仍有一些鹽湖提鋰產能開始釋放。中國鹽湖集團日前披露,7月31日,該集團所屬的青海匯信2萬噸/年碳酸鋰項目生產的首批碳酸鋰產品,正式進入市場化銷售階段。此外,中國鹽湖旗下鹽湖股份的4萬噸/年一體化項目建設也計劃在年內投產。

谷靜認爲,停產消息刺激碳酸鋰價格上漲,不排除後期海外以及國內其他產地供給增加目前停產週期以及其他7座礦山的停產方案尚未明確,建議交易者參與多頭機會的同時也要注意防範交易情緒褪去帶來的價格回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