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要敢於打破常規
國務院總理李強2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七次全體會議,討論擬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並對做好開年工作進行動員。會議指出:新的一年,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戰略部署已經非常明確,要系統化創造性地抓好落實;要敢於打破常規,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
5日上海市召開的“新春第一會”發佈了上海市營商環境8.0版行動方案,聚焦了融資、公平競爭、訴求處理、牟利性職業舉報、網絡輿論環境、拖欠企業賬款等企業反映突出的“老大難”問題;同日召開的山東“新春第一會”則強調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這與山東是國資國企大省、迫切需要克服國企國資發展中存在的機制性障礙要求相吻合。
兩地今年“新春第一會”的工作部署都反映出改革重點明確、改革路徑清晰和敢於打破常規等特點。
下一步,敢於打破常規積極推出可感可及的改革政策事項,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努力。
首先是改革政策事項和成效要讓廣大羣衆可感可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明確,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羣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同時,要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
在這些方面繼續取得長足進展,無疑會被廣大羣衆深切感受到。在去年7月19日中共中央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下一步要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實現更爲均衡、普惠、包容的發展,一靠政策給力,二靠改革發力。這也可以有效彌合宏觀數據和微觀主體之間存在的“溫差”。
其次是改革政策事項和成效要讓廣大市場主體可感可及。
當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民營經濟促進法》也在加快立法進程。其中的重要目的都是完善促進機會公平制度機制,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暢通社會流動渠道。
個體工商戶等市場微小主體的感受同樣不可忽視,個體工商戶單體雖小,卻是以億計的龐大羣體。國務院曾發佈《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其中重要內容是要加強對個體工商戶的權益保護,包括個體工商戶的財產權、經營自主權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害或者非法干預。但現實中,侵犯個體工商戶權益的行政亂作爲、胡作爲行爲還是屢見不鮮。這也是今後需要持續加大改革力度、出臺更多切實有效措施的重要方面。
再次是改革政策事項和成效要在國際範圍內可感可及。
《決定》明確,(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在此後發佈的衆多文件中,都強調了擴大對外開放、與國際標準對接等方面的要求。
一個事例是,日前國務院批覆同意了海南省政府、司法部報送的《海南自由貿易港自駕遊進境遊艇管理若干規定》,這也是對接國際管理和標準的具體體現。此前,對遊艇進出港及滯留時間等都有不符合國際慣例的規定,業界認爲繁瑣的規定遲滯了海南遊艇產業發展。
《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也關係到各方面的“可感可及”。因此,“打破常規”是當前改革的重要路徑,而“可感可及”是改革取得成效的檢驗標準。兩者相輔相成,既突出了改革的緊迫性,也突出了改革的實效性,只有爲之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