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對通脹降溫的判斷考驗美聯儲

4月美國通脹數據延續降溫態勢,考驗着美聯儲決策的專業能力。

13日美國勞工統計局發佈了4月CPI數據,同比增長2.3%,連續三個月低於預期,爲自2021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4月環比增長0.2%,也低於市場預期;從結構上看,商品價格處於通脹擴張區域的邊緣,服務業通脹則持續下降。

美國4月核心通脹處於令市場相對舒服的狀態,通脹呈現持續降溫趨勢,那麼美聯儲是否會就此開啓今年的降息通道呢?如今已成爲影響市場的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

正常情況下,進入降溫軌道的通脹,是美聯儲降息的有利時機。這也是美國財政部期盼的事情,因爲高國債收益率曲線,使美國政府的赤字財政代價高昂,不可持續。但美聯儲的決策,遭遇到了特朗普政府關稅戰的嚴重干擾。謹慎的美聯儲認爲,關稅戰帶來的不確定性始終高懸頭上,通脹數據上還沒顯現,只是反映傳導存在時滯。

這使得美聯儲堅持認爲,在不確定性下保持決策定力是最優選擇。

這引出一個決策範式問題,及範式適用性問題。其實,自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就進入了與過往很不相同的震盪期,且這期間的震動呈現極不規則的狀態,尤其是特朗普兩次執政出現四年的間隔期,而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甫一開始就帶有極度複雜性,對外增加關稅、對內減稅、去監管、簡政放權等,幾乎每一項舉措,都極具爆炸性和破壞力。

這種經濟社會變遷,導致美聯儲的決策環境與過往不可同日而語。而美聯儲繼續沿用了過往的決策機制,這種機制適應全新挑戰的能力就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市場爭議。

自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貨幣政策數次在市場層面引發了分歧。鮑威爾時期則出現了極速緊縮和極速降息的顛簸狀態,最爲典型的是面對2021年的通脹,對美聯儲的反應速度就存在不同觀點。

美聯儲決策帶有預期管理的典型特徵,這是因爲通脹是一種預期的自我實現現象,而如何理解和解釋預期則是一個相對主觀的分析。以4月2日開端的特朗普關稅戰和4月通脹數據爲例,4月數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關稅戰對通脹的影響?不同認知和決策框架,對數據和行爲預期的解釋甚至會大相徑庭。

從真實世界的行爲經濟學解釋,特朗普的關稅戰甫一實施,市場主體行爲就會及時出現迎應性變化,通脹就會伴隨着預期而呈現出跳高走勢,即買預期,不可能等到企業庫存消化掉後再反應,而且一旦加了關稅的商品流入市場,通脹事實上就會趨向平穩,即賣事實。

因此具體到當下,全球投資者都應未雨綢繆做好準備,以應對美聯儲決策有可能會向市場傳遞噪音所帶來的敞口風險。尤其是在美國赤字不可持續、國債利息支出過度負重下,各方分析和預測美聯儲如何決策,確實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天公信難料,變化雜神速。當前全球經濟業已進入急劇變化的動盪期,全球產業鏈生態鏈重塑,加上AI等新技術對經濟社會的不可預知性影響,特朗普政府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結構的重構等,都讓美聯儲等央行的決策環境更具流變性,同樣,對美聯儲的決策機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