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鋪路 臨牀破局

來源:浙江日報

■ 本報記者 朱平 張苗

要讓腦機接口產品真正“接”入生活,不只是技術突破的單一問題。“產品是否能廣泛應用”“醫院能不能開單”“患者願不願意買單”……這些交織在技術、醫療、民生層面的問題,都亟待解決。

有人形容,這是一條從硬件到服務、從信號解碼到康復方案的全鏈條路徑。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發佈《神經系統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首次爲腦機接口相關服務的定價提供了政策框架。隨後,湖北、浙江等地紛紛公佈腦機接口相關醫療服務價格項目。醫保專業人士表示,醫保定價不僅涉及價格問題,也是一次前瞻性的鋪路動作,它將大大縮短腦機接口產品落地的時間。

浙江公佈的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包括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取出費,以及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等3個獨立收費項目,其中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涵蓋了開顱手術、電極定位、信號調試全流程;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則主要針對腦電帽校準、參數優化等反覆操作。3個收費項目已於今年6月1日起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醫保定價僅涉及醫療服務環節,並不包含腦機接口產品本身的費用。

去年底,國家醫保局在《康復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中明確提出“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康復領域的應用”,並設定2025年短期目標:AI輔助康復收費全國落地。這一導向爲聚焦康復場景的腦機接口技術提供了更清晰的落地路徑。

記者檢索發現,目前全國擁有醫療器械註冊證的腦機接口產品一共有三款,分別來自於山東、湖南的兩家公司,均以“腦機接口康復訓練系統”相關名稱註冊。

有統計顯示,當前我國腦機接口產業大部分企業的研究方向是幫助腦卒中、脊髓損傷等患者恢復運動和感覺功能,提高康復效果,佈局的也多爲非侵入式技術,因爲這類產品的風險等級較低,且與AI輔助診斷產品類似,以“輔助治療”爲核心適應證。

在浙江,相關產品也已進入臨牀階段,服務對象爲腦卒中、偏癱患者。每一個家庭都可能面臨“如何幫助患者康復”的現實難題。傳統康復手段中,被動訓練效果有限、住院康復成本高昂、居家康復條件不足,是患者和家庭共同的痛點,而腦機接口技術爲這些困境提供了破局之道。

在博靈腦機(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相關產品已服務於這樣的志願者羣體。這家由創新醫療集團與浙江大學科研團隊聯合創立的公司,其核心技術理念是“用大腦意圖驅動康復”:通過腦機接口設備採集患者的運動神經信號,經算法分析識別大腦對手部、手臂等部位的運動意圖,再將這些意圖轉化爲對康復設備的控制指令。這種“主動—反饋”的訓練模式,能有效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重塑,讓患者從“被機器帶動”轉變爲“主動控制機器”,康復效率和神經功能恢復效果顯著提升。

這種技術邏輯在預臨牀階段已展現出顯著成效。以上肢康復爲例,志願者穿戴上“高精度神經信號採集臂環”,系統會基於採集到的肌肉點信號,識別大腦的運動意圖,再由機械臂提供輔助力,幫助改善上肢力量、關節活動度、協調性及運動控制能力。數據管理功能還能記錄訓練數據,爲醫生調整方案提供依據,讓康復更精準。

由此帶來的預臨牀結果很可觀:試驗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評估運動功能的核心指標)訓練後較訓練前提升近一倍,顯著優於僅使用傳統康復手段的對照組。

不過記者也發現,在醫保定價與企業探索爲產業注入動力的同時,腦機接口真正規模化落地仍面臨多重壁壘。

從臨牀看,不少醫院的腦機接口臨牀實驗尚未達到規定病例數,尤其是侵入式技術因涉及開顱手術,需大量數據驗證安全性與有效性;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則可能存在硬件註冊與軟件合規脫節的情況。以某款用於孤獨症的非侵入式產品爲例,其硬件雖持有註冊證,但配套軟件未獲認證,因“軟硬件一體化使用”的屬性,難以被認定爲標準腦機接口產品。

此外,衛健部門的技術規範待完善、技術倫理與患者接受度等問題同樣不可忽視。例如腦機接口涉及神經信號採集,需要建立嚴格的數據隱私與倫理審查機制。

儘管挑戰重重,採訪中臨牀醫生與研發企業均表示,這些都阻擋不了技術向前的步伐。未來,隨着非侵入式與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迭代及產品系列化推進,這項“黑科技”終將走進更多家庭,讓“用大腦控制設備”從科幻想象變成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