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血緣來自陌生人 臺多數家長選擇不說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啓瑞觀察,臺灣家長多半不會向人工生殖寶寶揭露身世。圖爲生殖中心實驗室。(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平均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若女性卵巢功能衰退、男性精子異常,可使用捐贈的精子或卵子進行人工生殖,由醫療機構協助媒合和原生父母同樣血型的捐贈者。資深婦產科醫師、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啓瑞觀察,臺灣家長多半不會向孩子揭露身世,畢竟還是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小孩不會覺得奇怪,過去幾十年從未出現問題。
夫妻一方不孕時,可使用捐贈的精子或卵子,與另一半的生殖細胞在體外結合,再放回妻子的子宮內孕育。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07年開放初期,每年約100到200人使用捐贈精卵,之後逐步成長,2018年到2024年間每年約500到700人,截至2024年累計8397人。
曾啓瑞經手近200例捐贈精卵生下的寶寶,一位病人40多歲卵巢早衰,使用捐贈卵子生下雙胞胎,現在快要上大學了,父母沒有讓小孩知道自己是捐卵生下的。根據他觀察,亞洲或臺灣家長几乎不會特別告知,因爲對原生父母沒有好處,且人際關係會變複雜,需要考慮可能發生的負面效應。
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理監事呂欣潔育有5個月大寶寶。她認爲,同志家庭在身世揭露上沒有模糊空間,孩子未來可能會好奇另一方基因的來源、某些特質是否和他有關,若有資訊揭露,可以讓孩子瞭解對方的長相、個性和生活樣態。她不認爲孩子應到特定年齡纔有權利知道身世,但會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來帶出這個話題。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何信頤指出,《人工生殖法》當初訂定時,允許不孕夫妻知道捐贈者血型,這隱含的意涵是,讓孩子不會因爲「血型與爸媽不符」而覺得奇怪。近年各國都在鼓勵向孩子揭露,但同時也尊重家長的選擇。國際上建議最佳時間點是國小階段,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啓蒙,瞭解自己還有一個血緣;如果等到成年才揭露,孩子會面臨很大的震驚,認爲自己被父母隱瞞欺騙。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主任醫師李怡萱說,臺灣人對於親生、血緣存在固有觀念,擔心對親子關係造成影響。但她提醒,隨着基因檢查愈來愈成熟,未來有可能孩子自己發現,到時候衝擊更大,因此還是會鼓勵家長用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談論血緣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