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線短評:又曝偷拍,熱搜討論卻“失焦”

5月9日,上海一名滴滴網約車女乘客發帖自稱被司機偷拍短視頻、配上低俗文案公開發布,直到有熟人提醒,才得知偷拍自己的視頻已獲得大量觀看。同時據該女子說法,當事司機“偷拍過兩百多個女生”,而記者查詢網傳該司機賬號,發現已被清空。滴滴客服則迴應稱,平臺不允許司機在車內私自加裝錄像設備。

根據閔行警方今晚最新通報,當事司機已被處以行政拘留。警情通報的內容簡潔精準:33歲男子王某,今年3月起自行在網約車內安裝設備偷拍女性乘客,並配以低俗文字發在網上用以引流吸粉,侵犯他人隱私且造成惡劣社會影響。至此,網傳內容基本“實錘”;然而,此事自今早登上熱搜以來,話題引爆的中心點卻更像是當事司機的另一“特殊身份”:聾啞人。不少媒體採用“聾啞司機偷拍女乘客”的吸睛標題,迅速佔據熱搜、點燃情緒,許多網民則因此圍繞所謂“弱勢羣體道德豁免”展開攻擊宣泄。海量評論中,除了對當事司機個人的批評外,還有人煞有介事分析“聾啞人爲何偷拍”,甚至不乏“殘障多半心理扭曲”“法不責殘”等針對整個殘障羣體的毫無根據、充滿歧視性的惡言。輿論就此失焦,本應聚焦隱私權保護和平臺責任的一起公共事件,迅速淪爲了帶有污名化色彩的審判場。

所謂“聾啞人偷拍”是一個將熱門標籤捏合起來生造的“流量僞命題”。對寫出相關標題的網絡媒體們而言,內在邏輯無非是追求衝突性和記憶點,是爲了爭取讀者注意力而耍的花招,然而,這種所謂的“寫作技巧”實則背離了媒體倫理。

編輯: 衛思冰

責編: 杜夢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