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線短評:爲救人者兜底,不能單靠“破例”
今天上午,山東煙臺一場“破例補考”引發輿論熱切關注——此前因救人而缺席職教高考的山東小夥姜昭鵬,終於順利完成補考。走出考場,他說自己考得還可以,接着第一時間趕往醫院看望同學,爲對方康復進展迅速、已經可以下地走路而開心。
考試與生命孰輕孰重,姜同學在決定救人的瞬間就已經給出滿分答案;而此後,救人者補考、被救者康復的圓滿結局,更是迴應了公衆對“德者有得”的期待。縱觀事件的幾次推進,從最初的“按規定不能補考”,到授予姜同學“見義勇爲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再到啓用副題安排補考……不難看出,這不僅是一個水到渠成“好人好報”的故事。其中每一步的好消息,都出自有關部門的積極“聽勸”、主動作爲,更出自樸素正義信念在當今社會不變的巨大力量。
另一邊,網絡上也有少數聲音擔憂,目前當地“按規補考”的說法所依何規,不夠明確,有“朝令夕改”之嫌。事實上,就此個案而言,考場爲救人英雄“開綠燈”絕不是對規則的破壞,而是對規則最高級的尊重——維護公平、守護人性,正是規則和教育的終極目的。而要解除善行的“後顧之憂”,這樣的“補考”規定應當更加明確化,不讓它止於特例。
眼下,姜同學的考試順利結束,而對有關部門、規則制度乃至社會道德的“大考”仍將持續。喝彩之餘,我們期待的是:未來下一個人因爲善舉而面臨損失時,即便輿論的關注和支持尚未到位,社會也將爲他提供快速、穩定的系統保障。
編輯: 衛思冰
責編: 杜夢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