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態混搭展現餐飲新活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餐飲收入4578億元,同比增長5.9%。餐飲消費是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柱,不僅直接貢獻經濟增長,還具備較強的就業吸納能力和相關產業帶動效應。隨着創新發展步伐加快,餐飲行業正不斷釋放新活力。

近年來,餐飲行業市場規模穩步擴大,行業收入穩步增長,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連鎖化與品牌化持續推進,充分展現了發展韌性和活力。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餐飲收入已達5.57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1%,行業經營主體超過1000萬家。《2025中國餐飲連鎖化發展白皮書》顯示,餐飲連鎖化率已從2021年的19%提升至2024年的23%。2024年,500家至1000家規模區間的品牌門店數同比增長93.6%。通過統一的品牌、標準化運營、規範化管理和服務,連鎖餐飲企業在實現門店快速擴張的同時,也不斷強化市場影響力和消費黏性。

數字化轉型成爲餐飲行業的一個重要趨勢。企業通過引入智能點餐系統、AI菜品推薦、物聯網庫存管理等技術手段,持續提高運營效率、強化成本控制、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服務體驗。特別是外賣平臺,不僅促進了線上餐飲訂單增長,還依託其搭建起即時配送體系,配送品類逐步拓展到醫藥、生鮮、服裝等,提高了零售行業的整體運轉效率。

消費者對健康、品質的飲食追求不斷提高,跨界融合的消費服務與方式持續增多。一方面,隨着健康餐飲和品質餐飲需求日益增長,健身餐等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減油、減鹽、減糖”的烹飪方式成爲新風尚,“0糖0脂0卡”等低熱量產品和“0添加”的純天然食品廣受歡迎,“種植養殖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以及社區老年食堂等餐飲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傳統特色、文化賦能、綜合體驗的追求,使得業態“混搭”成餐飲轉型新趨勢。餐飲、文旅、零售等跨界融合,將煙火氣和人氣聚集在一起,帶來“食住行遊購娛”一站式沉浸式體驗。地標美食、非遺美食、主題餐廳、有機餐飲、“美食+美景”等新場景新模式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團餐、快餐、小吃以及茶飲等細分行業表現較好,特別是一些中式快餐品牌憑藉好吃又便宜的定位,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光大證券數據顯示,人均50元以內的平價餐飲是大衆消費的主流,2025年第一季度其門店佔比已達70%。

繼2024年3月份印發《關於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又陸續出臺若干促進消費的政策,明確提出支持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和餐飲服務品質提升。各地政府也通過發放餐飲券、舉辦特色美食活動等方式釋放餐飲消費潛力,有效推動了餐飲行業發展。不過,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盈利能力較弱、消費理念轉變、產品迭代提速等問題,也給餐飲業發展帶來不小挑戰。對此,需創新多元業態發展,支撐消費升級,點亮美好“食光”。

推動消費場景創新。促進餐飲業與商旅文體融合發展,鼓勵老字號等知名餐飲品牌入駐旅遊景點、特色街區、文化場所,積極打造美食旅遊線路、文旅餐飲IP,支持餐飲企業與種植養殖等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深度合作,探索“餐飲+”多業態融合發展新模式,提升餐飲消費的趣味性和體驗感,更好滿足廣大羣衆多元化消費需求。

加快數字化轉型。支持餐飲企業加快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着力降低運營成本,積極應對競爭壓力。鼓勵餐飲企業對經營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精準化完善餐飲服務,不斷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發揮平臺企業作用,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餐飲業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水平,提高優質食材原料的供應能力,提升餐飲服務便捷高效水平。

強化政策統籌。持續落實好餐飲行業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實施有效的惠民促消費政策,深耕特色餐飲,豐富供給品類,加快培育地方餐飲品牌,激發餐飲市場活力。同時,加強行業監管與合規引導,在加大監督抽查力度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企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