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牡蠣 連2年全檢出微塑膠
市售牡蠣。(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海委會2023年委外在16處河川出海口採檢野生牡蠣,首度100%檢出微塑膠,去年又在6處河川出海口及10處海底廢棄物調查海域鄰近區採樣,野生牡蠣同樣100%驗出微塑膠。環團指出,微塑膠一旦流入海洋環境就難以根除,持續推動源頭減量纔是根本解方,呼籲漁業署加快腳步,推動對環境友善的替代性漁網漁具供漁民使用。
海委會2023年「海漂底垃圾及微型塑膠分佈調查與海廢監控建置計劃」,在臺灣河川出海口鄰近區採集16組野生牡蠣樣品,全被檢出含有微塑膠,以卑南溪口的野生牡蠣樣品微塑膠濃度最高,爲1.02items/gw.w,微塑膠型態以塑膠纖維88%最高,塑膠碎片9%,發泡塑膠、塑膠顆粒及塑膠纖維各1%。
去年則在臺灣6處河川出海口及10處海底廢棄物調查海域的鄰近區,也採集16組野生牡蠣樣品,同樣100%驗出微塑膠,以澎湖海域的野生牡蠣樣品微塑膠濃度最高,爲0.98items/gw.w,型態則以塑膠纖維佔50%最高,其次依序爲塑膠碎片45%、塑膠薄膜3%、發泡塑膠2%。根據2年研究判斷,野生牡蠣微塑膠多來自人造衣物纖維、漁業活動及養殖業漁網漁繩,塑膠碎片大部分來自日常生活用品或塑膠工業製品等。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表示,塑膠微粒相當微小,很難從環境中移除,最根本解方是源頭減量,即使漁業署已推動刺網漁具實名制多年,野生牡蠣仍被驗出微塑膠,應加速推動環境友善的替代性漁具漁網。另外,民衆洗滌衣物飄出微塑膠隨着污水流入河川及大海,建議政府研議在洗衣機加裝設備,從前頭攔截、減少污染。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李筱霞指出,野生牡蠣是濾食性生物,每天過濾大量海水,更容易累積環境中的微型塑膠顆粒,連續2年檢出微塑膠,反映全球海洋微型塑膠污染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但每組有30顆野生牡蠣,不代表每顆都含有微塑膠,整體來說微型塑膠含量仍在全球相關研究濃度水平內。
農業部漁業署則表示,2021年起針對刺網實施漁具標示實名制,2024年刺網流失通報32筆,由於僅刺網網具較易流失,目前未考慮擴大實名制範圍。此外,漁具材質如更換爲容易裂解的塑膠,漁網恐更容易破碎,形成更細小的塑膠微粒,加劇海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