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冰塊狂砸!氣象署解釋「製作流程」:3月下冰雹正常的啦
記者鄒鎮宇/綜合報導
受到鋒面影響,臺灣北部3日深夜下起大雷雨,隨後又開始下冰雹。對此,中央氣象署進行科普表示,春、夏季,環境有利劇烈對流雲發展、是最容易出現冰雹的季節,「3月下冰雹〜 是正常的啦」。
氣象署4日表示,北部地區3日深夜被雷雨轟炸,許多民衆捕獲「從天而降的野生冰塊」,這也讓大家疑惑,爲何白天還那麼溫暖,晚上卻下冰雹,但這並非天有異象。
▲臺中谷關山區4日下午下起冰雹,當中還有不少宛如雞蛋般大小。(圖/記者李陳信得攝)
氣象署指出,冰雹是一種「固態降水」,來自發展旺盛的對流,所以季節逐漸回暖後,大環境開始適合劇烈對流發展,而有機會產生冰雹,與天氣冷而產生的雪完全不同,「因此,冰雹多出現在春、夏季對流發展相當旺盛時,也常伴隨大雷雨一起發生」。
氣象署說明,高空中有條看不到的「0°C線」,0°線以上的高空,溫度低於冰點,有利結冰;反之,0°線以下,溫度高於冰點,冰會融化,而冰雹產生有以下4個步驟:
一、當積雨雲裡的冰晶,處於高空 (溫度低於0°C)時,會吸附身邊的過冷水而結冰變大、變重,然後往下掉。
二、冰晶落到低處 (溫度高於0°C),表面冰層融化、吸附雲裡小水滴,繼續長大。
三、積雨雲裡「強盛上升氣流」推升冰晶、再度飛進高空 (溫度低於0°C),原融化的表層再次凝固成冰,並繼續吸附過冷水。重複一、二過程,冰晶就會逐漸變成冰塊,越長越大。
四、直到這顆冰太重,上升氣流的浮力再也託不住、便開始往地面落下,落下的過程,冰的表層通常會逐漸融化,但若落地時,冰塊還沒融化光,那就會變成天降奇「冰」-冰雹。
氣象署提醒,大家看到冰雹會很興奮,但被砸到時可能會痛、甚至受傷,且冰雹可能會砸壞車體、玻璃、農作物等,再加上冰雹發生常同時伴隨閃電雷擊,因此遇到冰雹時別隻顧着拍照錄影傳社羣,記得要儘快找尋安全可躲避的地方保護自己。
▼氣象署解釋「冰雹的製作流程」。(圖/中央氣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