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貢獻低 外資行頻頻出手調整內地個人業務

新快報訊 記者劉豔爽報道 大華銀行近日宣佈退出中國個人業務,範圍涵蓋個人客戶持有的賬戶、存款、貸款和相關財富管理產品,而這些業務的接盤方爲富邦華一銀行。大華銀行預計,本次轉讓將於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現階段客戶在大華銀行中國持有的產品和服務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除個人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將不受影響。

大華銀行總部位於新加坡,在全球擁有約500家分行及辦事處。記者留意到,大華銀行在華業務從2023年開始波動,當年營收爲18.9億元,同比增長6%,但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增長乏力,大部分的營收增速由投資收益貢獻。受信用減值損失有所上升影響,2023年大華銀行中國稅後淨利潤爲3.6億元,同比下降27.9%。

存貸規模上,截至2023年末,大華銀行中國貸款規模爲378.4億元,其中個人貸款33.05億元;存款規模爲453.7億元,其中個人存款38.17億元;個人貸款和墊款餘額較2022年明顯下降,降幅達22%。

近些年,外資行在華個人業務變動頻發。2016年,澳新集團宣佈將中國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零售和私人銀行業務出售給星展銀行。2023年10月9日,花旗宣佈將其內地的個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出售給匯豐銀行。

此次“接盤”大華銀行的富邦華一銀行,曾接手過花旗銀行相關業務。去年7月,富邦華一銀行公告稱,花旗中國向該行轉讓個人信用卡應收賬款和無擔保貸款已經完成。資料顯示,富邦華一銀行是內地首家全牌照運營的臺資銀行,目前已在國內13個城市共開設了24家營業網點,另有杭州分行已獲批准籌建。

對於外資行在華個人業務變動,有分析指出,外資行業務轉讓是市場化操作,體現了不同外資銀行在戰略定位、市場佈局方面對中國市場的不同理解和規劃。另有分析認爲,從業務開展看,內資行在對本地市場的深入理解上較外資行更有優勢,在儲蓄、貸款、理財等個人業務領域優勢更明顯。

近期各大外資行公佈的2024年業績顯示,去年在內地的業績均有所增加,但內地業績在各大外資行的整體營收貢獻、資產規模中佔比仍較低。如2024年渣打集團來自內地的營收佔比僅爲6.7%,恆生銀行由內地貢獻的資產規模僅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