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先保護自己!花蓮湧現鏟子超人 疾管署籲要「戴口罩」防類鼻疽

各地誌工涌入光復協助花蓮人清理家園,畫面令人動容。記者季相儒/攝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洪水重創光復鄉,今起是教師節連假的第一天,不少民衆自發性帶鏟子赴災區救災,被譽爲「鏟子超人」。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呼籲「救災前,得先保護好自己」,風災後易發生類鼻疽疫情,不只會透過接觸感染,也可能吸入性感染,鏟子超人協助清理時,除了要穿妥雨鞋、手套,也要戴上口罩,降低染疫風險。

「風災後,土壤中的類鼻疽桿菌比平常更容易暴露於地面,造成傳播」曾淑慧說,類鼻疽桿菌主要透過接觸受污染的環境傳播,最常見的方式是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積水,或是吸入受污染的塵土、水滴。每次風災後,都會出現一波感染潮。

根據疾管署衛教資訊,類鼻疽的症狀表現差異大,不少染疫患者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髮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

根據國際上報告顯示,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到75%,疾管署於2024年公佈,國內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爲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羣,重症機率較高。

遠赴花蓮縣光復鄉的「鏟子超人」中,不乏有長者,也有人表達身體不適,但爲了救災也要搭車前往協助。曾淑慧表示,救災前,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保護好自己再照顧他人。協助前往清理家園的民衆,務必要穿着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

如果本身有慢性病患如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救災時一定要佩戴口罩,避免吸入類鼻疽桿菌,若協助救災後,出現發燒、頭痛等病徵,一定要儘速就醫,並表明曾有接觸污泥的情形。

另外,水災地區的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曾淑慧表示,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徹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

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注意手部清潔,依「溼、搓、衝、捧、擦」五步驟正確洗手,如無法取得肥皂和清水時,可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不少民衆趁着教師節連假,自行帶着鏟子前往花蓮救災,被譽爲「鏟子超人」,但疾管署也呼籲要做好自身的保護。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