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上半年淨利翻倍,CRO行業加速回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7月11日開盤後,CRO(醫藥合同研發服務)概念股呈震盪上漲趨勢,一度上漲2.60%,盤內多支股票漲停。截至當天收盤,博騰股份上漲14.84%,凱萊英上漲10.00%,藥明康德上漲9.99%,康龍化成上漲7.69%。此外,美迪西、皓元醫藥等多家企業跟漲。

消息面上,7月10日晚間,藥明康德發佈2025年半年報預增預告,並披露主要經營數據預測。根據公告,2025年上半年,藥明康德預計實現營收約人民幣208.0億元,同比增長約20.6%;預計2025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實現約85.6億元,同比增長約101.9%,其中包含了出售聯營公司部分股權所獲得的投資收益。

根據官方信息,藥明康德主要爲全球醫藥及生命科學行業提供新藥研發和生產服務,主營業務涵蓋化學藥研發和生產、生物學研究、臨牀前測試和臨牀試驗研究等領域。另外,藥明康德也是一家“一體化、端到端”的研發服務平臺。

近年來,我國製藥行業逐步由生產銷售仿製藥向創新藥轉型,推動了CRO需求。“藥明康德由仿製製造升級爲承載全球新藥發現的技術平臺,完成‘製造—研發—生產—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這些能力不僅僅壓縮藥品的研發成本,也在支撐Biotech(生物技術公司)管線的快速放量與國際交付。”一位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化學業務板塊受關注

根據藥明康德業績預告,2025年上半年,預計營收約人民幣208.0億元,同比增長約20.6%,其中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約24.2%;預計歸母淨利潤約人民幣85.6億元,同比增長約101.9%,其中包含了出售聯營公司部分股權所獲得的投資收益。

藥明康德指出,本期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對利潤的影響主要來自出售持有的WuXiXDC Cayman Inc.部分股票的收益,預計收益約32.10億元。

今年上半年,藥明康德經調整Non-IFRS(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歸母淨利潤,預計實現約人民幣63.1億元,同比增長約44.4%;預計扣非歸母淨利潤實現約55.8億元,同比增長約26.5%,與經調整Non-IFRS歸母淨利潤增速相比主要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

梳理財報可以發現,藥明康德今年業績的雙增止住了去年營收淨利雙雙下滑的局面。2024年中報顯示,藥明康德營收172.41億元,同比降低8.64%;歸母淨利潤爲42.40億元,同比下降20.20%。2024年報則顯示,全年收入392.41億元,同比下降2.73%;歸母淨利潤爲94.50億元,同比下降1.63%。

從歷史數據看,藥明康德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化學業務(WuXi Chemistry)、測試業務(WuXi Testing)、生物學業務(WuXi Biology)以及其他業務。其中,化學業務營收近兩年佔比均超七成。

一位接近藥明康德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2024年年報上看,藥明康德的化學業務同比微降,此次半年報並未具體透露各板塊的收入情況,但僅就這一板塊而言,或許會有比較好的業績表現。

“去年,藥明康德的化學業務進行了系統變革,並取得了一些成績,比如全年爲2600多家客戶提供服務,併成功助力5款新藥獲美國FDA批准,4款新藥獲中國NMPA批准,1款新藥獲韓國MFDS批准。今年以來,其化學業務表現仍較爲突出,應該會有比較好的表現。”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其中,多肽和寡核苷酸板塊(TIDES)或許有較大增長。

這與當前火熱的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賽道有關。GLP-1藥物領域主要包含多肽類和小分子藥物,其中多肽類藥物如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等,小分子藥物目前並未有產品上市。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小分子和多肽類GLP-1臨牀階段候選藥物從62個增加到85個,增長37%;藥明康德平臺上的GLP-1管線從13個增加到20個,增加54%。其中,小分子藥物,藥明康德支持了38個全球臨牀階段項目中的11個;多肽藥物,支持了47個全球臨牀階段項目中的9個;此外,在6個商業化藥物中,支持了其中1個。

“隨着GLP-1藥物的爆火,減重療法的研發已經成爲產業焦點之一。事實上,除GLP-1之外,藥明康德也在與企業一起,探索非GLP-1類減重機制,想開發一款口服多肽減重療法。但口服多肽藥物的開發並不容易,會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天然多肽由氨基酸組成,容易被酶降解,且難以通過胃腸道粘膜高效吸收。”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對口服多肽藥物的研發目前其實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具體還要看後續研發情況。

從創新中持續獲益

近些年,在政策與資本共振下,我國醫藥研發經歷了從模仿性研發到快速跟進研發,再到同類首創新藥研發的巨大轉變,創新藥正成爲當前國內醫藥行業發展的主旋律。今年以來,我國創新藥發展備受市場矚目,今年前5個月創新藥企對外授權(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已達455億美元,逼近去年全年的519億美元。

政策層面仍在推動創新藥發展,日前國家醫保局與國家衛健委共同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6條措施,對創新藥研發、准入、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進行全鏈條支持。

這也將驅動CRO行業的發展。“中國IND(新藥臨牀試驗)申請數量和創新藥上市申請數量逐年增長,將爲臨牀CRO發展提供長久動力,推動藥明康德等企業持續發展。”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另一方面,藥明康德也在優化CGT(細胞與基因治療)這一創新療法的佈局。2024年12月24日晚間,藥明康德發佈公告,將藥明生基(WuXi ATU)持有的WuXi Advanced Therapies Inc.(WuXi ATU業務的美國運營主體)全部股權及Oxford Genetics Limited(WuXi ATU業務的英國運營主體)全部股權,以現金對價方式轉讓給Altaris。此次交易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割。

對於這一出售,業內普遍認爲是受《生物安全法案》的影響,因爲CGT業務涉及人類細胞,屬於高度敏感領域,出售相關業務意在規避潛在風險。

兩個月後,藥明康德又直接接手上海藥明生基,並增資5億元。上海藥明生基此前的投資人爲無錫生基,而後者是藥明康德在2017年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也是藥明康德在CGT領域的業務載體。

從全球市場來看,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全球細胞基因治療行業開始迅速發展。從2016年到2020年,市場規模從5040萬美元增長到20.8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全球細胞基因治療市場規模將達到約305.4億美元。

此外,以藥明康德爲代表的CRO企業也將從投融資回暖中獲益。根據動脈智庫,2025年1-6月,我國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278起融資事件,披露累計融資金額315億元,環比加速趨勢顯著。多份研報指出,隨着醫藥投融資持續回暖,將帶動CXO(醫藥合同外包服務,核心環節包括CRO)以及生命科學上游景氣度持續復甦,訂單和報表端將迎來向上轉折。

但也需要指出,CRO行業目前面臨着激烈的競爭。數據顯示,我國具有藥物臨牀試驗機構資格的認定機構從2018年初的625家提升至2022年超過1180家。過多的參與者,導致市場供給端的價格不斷下降,行業逐漸捲成了紅海。

“隨着行業競爭加劇,疊加藥物研發週期延長、監管要求日益嚴格等影響,部分企業會業績面臨挑戰。但隨着國內生物醫藥行業逐漸企穩,醫療外包服務需求復甦,同時,藥企出海需求增加,具備全球服務能力的CXO優勢明顯,且AI技術的應用也將推動現有服務模式的革新,爲賽道注入新動能。”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