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者:還有哪裡的牡蠣可吃?
澎湖海域野生牡蠣微塑膠濃度爲全國最高,也讓主要來自對岸的海廢問題再浮現。(許逸民攝)
根據「2024年度海漂底廢棄物及微型塑膠分佈調查與海洋廢棄物研究分析計劃」顯示,澎湖海域野生牡蠣微塑膠濃度0.98items/g w.w.爲全國最高,且居歷年檢測結果第3高(最高爲2022年淡水河口檢測出2.58 items/g w.w.),引發澎湖海洋廢棄物議題討論,但當地區漁會和環工學者都質疑採樣來源。
環工學者說,雖然牡蠣攝食會吃到微塑膠而累積,但不一定是毒化物,印象中早在8年前看過類似報告,當時臺灣西部沿岸野生牡蠣微塑膠濃度是澎湖2倍以上,現在突然變成澎湖最高,很懷疑取樣來源;另外,值得探究該塑膠垃圾是海漂物的關係,還是觀光客帶來的影響?
「難以置信!」澎湖區漁會總幹事蔡月嬌也說,澎湖海域這麼幹淨,又沒有工廠污染,不知研究數據怎麼來的?很想知道相關數據是在哪個海域測得的。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尊重檢驗單位的專業,呼籲社會大衆減塑、做好塑膠回收、勿亂丟,因爲最後都會回到人類身上。
不過,受衝擊的養殖業者顯得泰然,直言野生牡蠣不能與養殖僅半年的養殖牡蠣相比,若澎湖牡蠣不能吃,民衆敢吃臺灣海岸線生產的牡蠣嗎?遑論對岸轉運或越南貨。
澎湖縣農漁局長陳高梁表示,依食藥署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水產品並無微塑膠標準限量值,另依據海洋大學調查報告顯示,海域微塑膠主要來自海廢,其中67%爲塑膠、19%爲保麗龍;爲友善海洋及永續發展,降低微塑膠污染經食物鏈可能造成的人體影響,已將總數3萬4721顆的養殖保麗龍浮具,全數汰換更新爲友善環境材質浮具,並繼續清除回收廢棄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