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臺美談判期間 新臺幣升值…預期心理所致

外界質疑臺美關稅談判與新臺幣升值之間關聯,中央銀行外匯局長蔡烱民指出,新臺幣在兩次(5月2日及6月25日)臺美談判期間出現升值,是市場預期心理所致,並非外界指稱,匯率是談判的一部分。

他比喻:「是預期下雨,所以帶傘;並不是帶了傘,所以才下雨。」人有預期的時候,就會讓「不應該是巧合的,變成巧合」。

蔡烱民表示,金融市場本質上就是一場對未來的預測與賭注,尤其是高度不確定性的事件,例如關稅談判,更容易引發市場情緒與資金調度反應。

蔡烱民強調,這種「交易預期、而非交易事實」的邏輯,在匯市格外常見。市場對未來風向的解讀往往先於政策落地,新臺幣在談判期間升值,是反映市場認爲未來對臺灣經濟有利,而不是單純由談判成果驅動。而談判期間新臺幣貶值,也是市場預先反映可能的利空結果,而不是結果落實才反應。

因此,無論是關稅上路的風險,或是談判利多的期望,只要市場認爲臺灣經濟前景可能受影響,資金就會提前流動,進而影響匯價走勢。這也說明匯率變動多數是預期心理推動的產物,而非事件本身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