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前副總裁」喊話:主權基金先克服法制面 避免政治介入
央行前副總裁許嘉棟。(黃琮淵攝)
賴清德總統宣示要成立主權基金,央行前副總裁許嘉棟11日表示,首先要克服的還是法制面,尤其臺灣政黨對立,真能夠獨立運作、沒有政治介入嗎?至於財源如何來,他認爲外匯存底確實不能直接撥用,這是貨幣紀律,不然就有如「央行印鈔票給財政部」,仍以財政部發特別公債爲佳,但還是要發利息,鼓勵壽險公司投入。
許嘉棟表示,從賴清德總統宣示要成立主權基金後,各方的意見都很多,過去20年討論主權基金很多,但都沒有共識,最麻煩的是法制面,畢竟投資專家的待遇總不能比照公務員,如何成立經營團隊、人才怎麼來、怎麼監督,尤其在政黨對立下,主權基金能夠獨立運作,沒有政治的介入嗎?現在看到「還是沒有共識」。
許嘉棟表示,有些主權基金買港口、控制他國產業,但不該是爲了政治目的,另主權基金能不能投資國內,過去政府官員與國人多傾向把主權基金用於國內投資,但臺灣已有國發基金與臺杉投資等基金扮演這種角色,如果基金績效不彰,應該設法提升,另行成立主權基金就可能疊牀架屋,但對外投資時可與民間企業合作,可創造互惠雙贏,不過還是要維持主權基金由政府主導持股,不應該讓民間參股。
財源的方面,因主權基金多爲對外投資,需以新臺幣換取外匯,故涉及新臺幣財源及如何換取外匯的問題,他直言「央行很委屈」,央行應該遵守貨幣紀律,中央銀行不能直接拿錢給主權基金使用,這就像「印鈔票給政府」,這是所謂的貨幣紀律,央行到現在還堅守這個紀律,他個人感到敬佩。
許嘉棟是,過去國人多期待直接動用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這等於是央行直接印鈔票給你財政部,這就是直接融通,這違反貨幣紀律,「你一定要拿新臺幣來換,這句話我完全同意」,而政府發的特別公債「當然要發利息」,還是要有利息,發行特別公債可以讓壽險公司來買,然後財政部拿這些錢去買外匯,增加理財工具。
不過只能透過市場去買嗎?許嘉棟認爲,財政部可以直接跟央行兌換,這會更好,直接與央行換取外會有利有弊,利是即使一次大額換取,也不會衝擊市場匯率,弊是央行的外匯存底會減少,常遭反對,央行會說臺灣國情因素、外資臺幣資產佔比高,但這應該是多慮了,央行仍可透過與各國簽訂換匯協議,都能獲得非常時期奧援。
許嘉棟重申,成立主權基金,法制面是最大挑戰,一是基金操作專才與經營團隊如何組成,有成立獨立專責機構的必要,對其揭露透明度嚴予要求,如何避免政治干預、避免私相授受,這是臺灣政治生態下最難處理問題,要考制訂專法將其納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