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柳樹理論變成盪鞦韆 出口業者為何叫苦連天
新臺幣匯率劇烈波動,出口商抱怨原本央行一年內波動不超過2元的「柳樹理論」,如今形同「盪鞦韆」。 記者黃仲明/攝影
新臺幣匯率劇烈波動,出口商抱怨原本央行一年內波動不超過2元的「柳樹理論」,如今形同「盪鞦韆」,不僅單日波動常常動輒逼近1元,半年累計波動更逾3元,重創出口產業接單報價穩定性,也讓壽險公司因匯兌損失面臨資本適足率壓力。
匯率波動從「柳樹理論」變成「盪鞦韆」,引發各界對央行匯率政策高度關注。
業界指出,新臺幣匯率自2019年底約30.106元,歷經2020年疫情後臺灣IT業蓬勃發展而大升,2020年底升至28.508元,當時日圓約在115;反觀今年,6月30日新臺幣收盤29.902元,日圓匯價在144。
換算同一期間,新臺幣貶值4.6%,但日圓貶值達20%。業者表示,爲何不能抵擋美國關稅談判,反而讓新臺幣今年如「盪鞦韆」般走升。
業者指出,新臺幣每升值1%,侵蝕出口業者毛利率約0.1個百分點,對毛利率僅10%左右的產業影響極大。加上材料採購多以美元計價,升值雖有部分對衝,但整體仍不利,企業現在每天收進美元后就立即換匯成新臺幣,若之後新臺幣匯價回貶,將無法彌補差價損失,使財務操作面臨極大挑戰。
出口業者指出,央行應明確以「穩定匯率」爲政策主軸,而非僅因應美國壓力容忍劇烈波動。今年匯率已波動逾10%,遠超出可接受的安全區間。
當前央行對出口商每日結匯額度設限,業界呼籲,如果新臺幣匯價波動持續像「盪鞦韆」,央行應恢復本地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外匯市場,提供避險工具,協助業者管理匯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