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留伏筆「Q4總檢討」 專家潑冷水:這些人分不到羹
▲本月18日央行召開Q3理監事會議,房市政策無更緊、更鬆綁。(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項瀚/臺北報導
本月18日央行召開Q3理監事會議,房市政策無更緊、更鬆綁,利率也維持不動,已是連續第六次凍息。回顧過去1年,房市交易量可謂慘跌,在央行「不動」的政策下,房市會怎麼走?最新一集《地產詹哥老實說》邀請專家臺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深入剖析。
▲點擊收聽Podcast《地產詹哥老實說》,解析第三季央行理監事會後後房市發展。
陳定中表示:「央行利率不動其實符合市場預期,尤其與美國升息17碼相比,臺灣央行僅升息3.5碼,幅度差距甚大,加上央行在升降息方面向來保守,去年美國降息2碼而臺灣仍不動,這次美國降息幅度更少,僅1碼,因此央行選擇觀望。」
莊思敏則表示:「央行未降息對房貸市場影響甚鉅,民衆仍需面對偏高的房貸利率,資金壓力沉重,尤其投資客進場意願恐受抑制,據問卷調查,自住客仍期待降息,以降低購屋門檻。」
這1年來,房市交易量急凍,預售屋單月表現僅剩高峰時期的2成,許多建案在「0與1」之間掙扎,這些數字是否意味着央行打房政策已見效?
陳定中認爲:「央行理監事會已表明,房市管制未動是因爲現有政策有效,尤其在量能抑制上,央行核心目標是降低不動產放款集中度,減少不動產授信風險,目前放款集中度已從37%降至36%。」
莊思敏補充:「央行主要針對金融體制健全,而非專門打房價,因此央行與金管會政策形成一種動態平衡,金管會放寬銀行法規,央行則緊縮放款,以維持金融穩定。」
在《平均地權條例》與「限貸溯及既往」的雙重夾擊下,預售屋是否已成高風險產品?
莊思敏表示:「預售屋從購買到交屋需3~5年,期間變數多,若房價下跌,交屋時恐面臨價差損失,政策變化也是風險之一,例如央行對二屋族羣貸款成數從7成降至5成,購屋者需自行補足資金,此外市況冷清導致建商融資困難,小型建商恐面臨倒閉或停工風險。」
陳定中則補充:「許多業者因銷售放緩、資金回收慢,預售屋買氣恐難提振,未來預售屋市場將以『減量保價』爲原則。」
▲陳定中(中)表示,許多業者因銷售放緩、資金回收慢,預售屋買氣恐難提振。(圖/翻攝自《地產詹哥老實說》)
然而,央行總裁預告Q4將對選擇性信用管制進行總檢討,引發市場無限想像,明年房市是否能有樂觀展望?
莊思敏表示:「行政院放寬新青安貸款,央行延長換屋族舊屋出售期限至18個月,這些政策調整爲市場注入信心,加上臺股表現佳、國內經濟平穩,爲房市提供經濟面支撐。」
因此,莊思敏認爲:「明年房市雖不能說樂觀,但至少『不用那麼悲觀』,不過最終仍需視央行政策調整及整體貸款環境而定。」
陳定中表示:「後續信用管制政策調整值得關注,雖然Q4將總檢討,但政府即便調整,也只會針對特定族羣,例如單一自住客,尤其是新青安族羣。」
陳定中表示:「新青安貸款至2027年落日,且已有13萬人申請,未來即便政策延續,邊際效應也會遞減,Q4政策調整幅度不會太大,主要集中在新青安族羣的彈性放寬,以及與消費面無直接相關的都更危老放款,整體而言調整幅度有限,民衆不宜抱持過大期待。」
陳定中認爲:「下半年仍需觀察關稅戰影響,無薪假人數增加已影響傳產聚落購買力,尤其中南部外圍工業區周邊,房市最快也要等到明年Q1後,纔可能出現較鮮明的轉好訊號,今年底前房市風險仍將持續。」
▲房市最快也要等到明年Q1後,纔可能出現較鮮明的轉好訊號。(示意圖/ET資料照)
面對現階段房市,莊思敏建議:「急於脫手的屋主應合理調整開價,早日落袋爲安,將資金靈活運用,觀察今年屋主開價已有微幅調降,但底價仍堅挺,呼籲屋主應調整底價預期。」
陳定中則建議買方:「等待是漫長且無盡頭的。」他說:「與其在家等待,不如多看,才能瞭解哪些產品鬆動、哪些地段有讓價空間、哪些屋主心態軟化,現在市場買方少,多認識代銷與房仲,有機會第一時間獲得好物件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