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子 以穿越時空的文字力量 為臺灣文學發聲
楊雙子 陳佩芸
【文‧謝皓麟】【圖‧楊雙子、編輯部】
四月末,穀雨節氣,臺中中興大學校園內草木青翠。作家楊雙子在母校接受臺中市政府頒發的榮譽獎章,以表揚她在文學創作上的非凡成就。這所她度過8年求學歲月的學術殿堂,也曾成爲小說人物登場的場景。中興湖落水、頂橋仔頭訪友,歷史在虛構與現實間穿梭廻旋,小說家用手中的筆穿越時空,一筆將讀者掃進80多年前如真似幻的場景裡。
臺灣鐵道之旅 乘載沉重多元的殖民歷史
2024年11月,臺灣作家楊雙子以小說《臺灣漫遊錄》(英文版金翎翻譯),在衆多國家作品中脫穎而出,勇奪第75屆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該殊榮的臺灣作家。同年5月,由三浦裕子翻譯的日文版也拿下第 10 屆「日本翻譯大賞」首獎。出版4年多來,取得多項國內獎項加持的著作,至此更登上桂冠頂峰,在海外大放異彩。
《臺灣漫遊錄》以1938年日治時期臺灣爲背景,描繪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來臺一年期間,與翻譯王千鶴漫遊臺灣的故事。全書以臺灣各地美食菜名串連章節,作者像一位熟練的文字總鋪師,把殖民時代種族不對等的沈重辛辣、封建社會女性命運無法自主的苦鹹澀口、以及隱而不顯之百合情誼的微酸微甜,千般滋味,用色香俱佳的臺灣鐵道美食之旅調和料理,烹製出一道層次豐富、百味交織的文學大菜。
書中運用多重後設的託名虛構技巧,讓小說中的人物從故事中走出來,來到1954年出版了這本書,反過來成爲21世紀作者寫書的「文獻史料」。而貌似真實事件的外圍,又被一層更大的虛構世界所包覆,故事在虛實兩端糾纏,形成視界圈,層層疊套。對於不深究故事真假的讀者,並不會減少閱讀小說的樂趣,而過度沈浸的讀者,則可能誤入作者精心佈下的奇門陣法,在虛實間來回衝撞,甚至放下書本後會想直奔臺中柳川,一探青山千鶴子當年旅居的和式小屋。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 左) 頒贈楊雙子( 右) 榮譽獎章。 編輯部
嚴謹史料考據 讓虛構情節貼近歷史真實
虛構的情節卻寄居在堅實無比的歷史背景中,全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嚴謹的歷史資料揉入人物情節中,嚴絲合縫、渾然天成。楊雙子寫《花開時節》、《臺灣漫遊錄》時才30多歲,她如何精準重現二戰前殖民時代臺灣社會的衣食器物、風土民情?
考據是硬功夫,沒有絲毫花俏餘地。她特別強調耐心的重要性和長期準備的必要性。十多年前,她與妹妹決定寫臺灣歷史小說時,便投入大量時間進行田野調查與文獻考證,各種資料歸檔入庫,日積月累,資料庫也就越來越充實。她以自己的碩士論文爲例,研究主題是臺灣言情小說,但資料不是從寫論文時纔開始,而是從14歲起就開始書寫與閱讀言情小說,一路累積到研究所。
獨特的成長曆程
激發早慧文學之路
早熟的人生經歷與幼年成長過程有關,楊雙子本名楊若慈,「子」是她與雙胞胎妹妹的共同筆名。兩姊妹幼時父母離異,由祖母帶大,隔代教養的經歷,讓她承接了部分更上一輩的生活習性。例如,知道「麻薏」如何採收煮食,也經歷了祖父輩時代並不罕見的男方入贅情事,這些舊時代人與事的原型,後來都曾在她小說中借身復活,成爲創作靈感的源頭活水。
國二時祖母過世後,兩姊妹頓失依靠,打工度日,相依爲命。在困頓的日子裡奮力求生,激發出早慧的生命力。她14歲開始寫作,18歲出了第一本長篇小說,大學期間更以驚人的創作力完成四部作品。她也正向地把大學讀夜校視爲從事寫作的「優勢」,因爲比同儕有更多時間花在自己想做的事上面。
她把寫言情小說的經驗,視爲大量且嚴謹的寫作訓練。掌握寫作技巧像掌握投球一樣,想投伸卡球就投伸卡球,想投曲球就曲球,知道自己想投什麼且能精準投出去,而讀者接到的,就是我丟出去的那一顆球。
文學既是蒼白無力又是堅實無比
文學,在本質上,如同她領獎致詞時強調,文學同時具有「堅實」與「無力」的二象性。2014年學運,是她創作的重要轉折點,深刻反思文學在社會變革中的角色。在武裝拒馬面前,文學顯得蒼白無力,無法改變什麼。但文學有時卻又堅實無比,可以跨越當下時空,在時代巨輪碾壓過後,爲人類留下無可抹滅的印記與刻痕。
從臺灣文學先驅賴和身上,恰好看到文學無力又有用的特性,以及本土認同的文字力量。賴和從出生到死亡的50年間,幾乎與日本治臺時間重疊,是一個完整經歷殖民政權的人。他一生看到臺灣人受到的壓迫,但到死亡之前卻還沒看到改變的希望,可能絕望地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將徒勞無功。
但賴和未曾預料,後來他的文章被列入教科書,代代流傳,啓發臺灣人的思想。文學家的努力可能在當下看似無效,卻能在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深刻理解「無用之用,是爲大用」的文學意涵,楊雙子決定將創作重心放在臺灣歷史書寫,透過書寫探索臺灣人身分認同。
女性視角重構日治時期的臺灣庶民生活
書寫過去又發生在臺灣的歷史,日治時代是很好的時間切入點,更早以前資料稀少,太近現代則缺少歷史的距離感。因而,以女性視角重構日治時期的臺灣庶民生活,就成了她近來創作的重要軸線。
歷史文本中鮮少留下女性的聲音,書寫女性視角的歷史小說,要用完全不同於歷史學的策略。楊雙子特別關注日常生活中柴米油鹽等必需品的變化,如何反映時代變遷,女性對時局的感受往往透過日常生活細節,展現在她買菜時候,例如什麼東西開始買不到?什麼東西變貴了?她認爲,這種生活物質觀察的書寫方法,特別適合呈現被傳統史學忽略的女性經驗。
楊雙子的作品不僅填補了傳統歷史敘事的空白,更爲臺灣歷史小說發展開墾出一片新沃土。呼應她說的話,持續書寫過去,是爲了迎向更好的未來。這位以文字穿越時空的小說家,仍持續用她堅實有力的筆鋒,爲我們打開理解臺灣歷史的新視角。
【完整內容請見《文化臺中》第60期】